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消费获得的积分到底谁说了算?专家解读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商家宣称消费换积分“福利满满”,积分使用规则却让人眼花缭乱。我的消费积分到底谁说了算?

  您是否收到过这样的信息提示?“您有1000积分将在本月底失效,请尽快兑换礼品”“您获得500积分,可在商城使用”……近些年,各家商业机构纷纷推出积分政策,用来提升客户黏性、增加复购频率。不过,消费者用真金白银的消费换来的这些积分,真到兑换商家宣称的“福利”时,却可能要经历一波三折,比如:积分到期前不提醒,积分过期作废或被商家直接清零;积分商城里的商品远超市场价,想兑换的商品总是缺货,兑换到手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却退换无门等等。那么,我的消费积分到底谁说了算呢?

  积攒积分一时爽,到兑换时套路多。这些使用消费积分的糟心事,或许你也遇到过——

  案例一

  消费者戴先生去年在一家4S店维修汽车并购买车辆保险。店家把戴先生消费后获得的积分打入一款名为“悦积分”的App上,并口头告诉他这些积分可以兑换一些加油卡或其他服务项目。戴先生回忆,这些积分能在App上兑换折合人民币价值1800元的商品。

  消费者 戴先生:只有口头的提示,说大概有多少积分,但是有效期他们没有说过,所以我认为可能长期有效,我想用的时候就用。当时已经到账了,在App里面,我也能看得到。后面过了几个月我才发现,这些积分已经被商家强制回收了,感觉我的虚拟财产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侵犯了。

  “我的积分怎么都没了?”在没有收到任何通知或提醒的情况下,消费者的积分被“一键清零”,这是否合理?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 芦云:在制定积分规则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时效限制。作为经营者,应当事先以显著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这些积分使用的规则以及相应的一些限制,同时,在当这些规则发生变动的时候也要告知,这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重要方面。这样的“清零”如果没有事先充分告知消费者,这样一个单方的变更行为,从合同的意义来讲,是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

  那么,积分属于消费者的财产吗?芦云进一步说明: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 芦云:我们并不能够排除产品或者服务本身的一些价值是隐藏在积分里的。积分不一定是纯赠送,它往往会有一些对价,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而通过一些积分的兑换,消费者觉得相比在没有积分兑换的商家消费似乎又获得了更多,这种行为本身也达到了商家获客的目的。所以消费者为积分买了单,积分就是消费者的财产权的一部分;商家如果以积分的方式为消费者兑换了一些产品或者服务,实际上也在法律上形成了一种赠予,既然是赠予,不管是虚拟的还是现实的,它的财产权就应当是属于消费者的。

  案例二

  消费者孙女士经常通过各个电商平台购物,在每个App上都攒下不少积分,虽然无暇仔细研究不同平台的积分使用规则,但她总会提醒自己要定期把这些积分当成福利“用起来”。

  消费者 孙女士:享受肯定是享受过的,在网上商城换过一些小东西,像数据线什么的。有时候用积分加钱换购的商品,要是出了问题,找售后确实挺麻烦的,对方经常会说,“这是兑换商品,不享受常规售后服务”,这种就让人特别无奈。

  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反映积分兑换的商品质量堪忧,“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屡见不鲜;售后更是老大难,一些商家会反馈“积分兑换的商品是第三方提供的,不享受退换货服务”,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很可能像皮球一样被商家和第三方踢来踢去。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 芦云:通过积分去兑换的产品和服务,商家保证的售后或者产品质量与普通商品应当是一致的,不能因为它是赠品或者它是积分,就免除了经营者所需要承担的品质担保责任。

2页 [1] [2] 下一页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