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身房来说,即便有保险,也难以完全覆盖企业风险,经营者常常选择一拒了之。”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华挺律师说。
“对年龄‘一刀切’的做法不仅忽视了老年人的个体健康差异性,影响消费潜力的释放,还阻碍银发经济发展。”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叶日者建议,以科学管理化解安全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分级、服务适配及政策支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健身资源的年龄包容性。
周丽君认为,银发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如果健身房、体育场馆等经营场所能够顺应市场,契合高龄人群需求,积极引进适合的健身器材或活动,也许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健身房等企业要转变观念,创新经营模式。一方面,加强教练培训,提升老年健身指导专业性,完善安全设施与应急预案;另一方面,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开发慢节奏有氧运动、康复训练等专属课程。”周丽君说,政府应强化引导与监管,出台鼓励健身房接纳老年人的政策,给予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以降低企业成本。同时,加大公共健身设施投入,建设社区老年健身中心,拓宽老年人健身渠道。
社区探索——
设立老年人友好健身房,结合运动与康养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运动健身需求,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等联合印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要求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公开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优惠便利服务。
走进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康桥街道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里,许多老年人正在锻炼。
作为由当地政府补贴建设的健身场所,这里的健身器材全部进行了适老化设计:跑步机安装扶手,设置紧急拍停按钮,时速限定为最快8公里、最慢1公里。不少器材的显示屏、字体也进行了整体放大。
“这里没有年龄限制,99块钱一个月,还有专业人员指导健身。”71岁的常客朱大爷介绍,第一次来的老年人要先进行体质检测,建立长者运动健康电子档案。“每次运动前,先测量血压,判断身体状态是否适合运动。”朱大爷说。
“很多器材专门为老年人引进,垂直律动系列器材最受欢迎。”朱大爷说,器材通过模拟跳绳运动的垂直上下振动,以“被动运动”方式让锻炼者站着、坐着、躺着都能达到全身锻炼的效果,促进微循环,有效改善老年人失眠、便秘等问题。
“我们根据老年人特点,配合量身定制的有氧心肺提升、等速肌力训练、微循环促进的专业健身设备以及智能体测设备,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场地负责人陈彬青说,这里还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等运动康养服务。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杭州不少社区街道设立“百姓健身房”,这些场所通常都没有年龄限制,还会定期开展面向老年群体的健身指导。
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和乐刻健身房合作,针对刚退休的老年人开设小班课。如今,许多居民经过体质检测后,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走进健身房,参与运动康养训练。
“政府主动作为,引导社会企业开发适老化健身服务产品,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多元化健康管理方案,也在老年健身赛道上开展积极探索。”西溪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王芳露说。
来源:人民日报 窦皓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