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消息,从“皮秒”“超声炮”“热玛吉”,到“隆鼻”“丰唇”“双眼皮”等微整形,美容整形越来越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悦己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美容整形市场不断扩容。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我国美容整形市场规模近3000亿元。与此同时,美容整形行业收费乱象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医美机构宣传低价、隐形加价等问题深受诟病。近期,国家医保局在出台体被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同时,同步编制印发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着力统一规范美容整形项目,引导医疗机构自主合理定价,助力构建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有序的美容整形市场环境,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统一规范常用美容整形类价格项目
美容整形医疗服务不属于基本医疗服务,依规实行市场调节价,医疗机构可自主设定价格项目、自主制定价格水平,因此相比基本医疗服务,美容整形类价格项目差异度更大、价格可比性更弱。本次立项指南不改变美容整形类价格市场调节价的管理方式,旨在统一价格项目,规范医疗机构定价行为。
针对技术相对成熟、临床广泛开展的美容整形项目,国家医保局立项指南根据服务产出进行统一命名,以“填充注射”为例,此价格项目不仅包括常见的玻尿酸注射,临床新出现的聚乳酸、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等新材料填充注射也可按此进行收费。针对“面部精雕”“韩式焕颜”等相对“抽象”的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统一规范名称,如根据技术原理将“光子嫩肤”“超声炮”“热玛吉”,分别映射为皮肤美容治疗光/激光、超声、射频,项目名称更加一目了然、简单易懂,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兼容性更好。
同时,考虑到美容整形个性化需求突出,部分患者有更加独特、更加精细的诊疗诉求,国家医保局结合临床需求和专家意见,对一些常见项目进行细分明确,例如将丰唇这类项目细分为红唇、唇珠、人中、口角等美容整形价格项目。针对大众熟知的“植发”等项目,立项指南在设立项目时细分不同部位,例如分为头发、睫毛等毛发移植类项目,计价上采取“起步加数量”的“出租车式计价方案”,以“次”为基础计价单位,超出基础部分按毛囊单位计价,既考虑了合理计价的工作需要,也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付出。
此外,鉴于美容技术和仪器设备更新迭代快,为支持医疗机构获得增量发展,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立项指南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自行设立加收项、扩展项,并报当地医保部门备案。
为精细缝合减疤统一新增价格项目
外科手术后,伤口愈合留下的蜈蚣样瘢痕常常给不少患者带来困扰,如剖宫产后大部分宝妈不希望在腹部留下瘢痕,为去除瘢痕,宝妈们往往需要在有效的期限内通过涂抹药物、压力疗法、激光治疗抑制或缓解瘢痕增生,甚至需要手术切除瘢痕,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可能也无法得到很好保障。
临床专家反映,一些更精细的手术操作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瘢痕形成,比如“减张缝合”通过分散切口张力,降低皮肤牵拉裂开风险,为平整愈合创造稳定环境;再比如“改型技术”通过重新设计切口,改变张力分布方向,改善外观形态,减少瘢痕增生可能性。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