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部分产品信息不透明、质量不过关 盲盒监管不能留盲区

  近年来,消费市场兴起一股“盲盒热”。从玩具盲盒、文具盲盒到美妆盲盒、图书盲盒,甚至还出现了机票盲盒、宠物盲盒等,商家不断变换花样,吸引消费者。然而,在火爆的盲盒消费背后,存在不少隐忧:有的商家以次充好,销售不合格产品;有的诱惑未成年人购买,使其沉迷其中;还有的甚至违法违规经营,销售违禁品。

  日前,本报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反映盲盒销售中存在的问题、风险等,呼吁有关部门及早重视,强化监管。

  拆盲盒就像买彩票,一些消费者为追求刺激体验导致购买成瘾

  线上线下,销售盲盒的场所有很多。记者在某电商网站以“盲盒”为关键词检索,搜索到相关商品信息4400余条,销售量最高的玩具盲盒多达上万个。在线下,玩具盲盒也十分常见。

  玩具盲盒款式多样,以人物玩偶最为常见,有些使用了知名动漫、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有些则是卡通版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盲盒往往成系列推出,同一系列包含的商品通常有10多种,在造型、图案等方面有一定差别。其他品类盲盒所售商品虽然不同,不过玩法大致一样。

  盲盒并不能按消费者喜好直接购买,而是要“凭手气”。“光看盒子不知道里面的玩偶是什么款式,能否买到自己喜欢的,得看运气。这种类似买彩票一样的刺激体验,正是开盲盒的一种乐趣。”许先生是盲盒爱好者,他表示,购买盲盒的兴奋点就在于不确定性、刺激感以及收集的乐趣,这是盲盒爱好者普遍追求的消费体验。而盲盒经营者为了迎合消费者这种心理,通过增加产品收集难度吸引消费者,“比如,每个系列的盲盒,除常规款外,都有一款概率很小的隐藏款、限量款等”。

  “抽到稀有的隐藏款、限量款,会觉得特别幸运、有面子。”湖北武汉市读者高雅说,“有时并不想买,但看到别人抽中了限量款,就忍不住想再试试。”据媒体报道,有的消费者为抽中限量版玩偶,一次性购买了500只盲盒,单次消费就达3万多元。

  上海市读者余元坤从去年开始收集成套的玩具盲盒。他说:“盲盒单价并不便宜,通常要几十元,单次购买可能还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但盲盒的玩法类似博彩,总想买到自己心仪的款式,于是总想‘再试一次’。前几天我算了算,这一年多下来,花在购买盲盒上的钱累计有近万元,自己都吓了一跳。”

  不只是成年人沉迷于盲盒中不能自拔,在一些地方,盲盒在未成年人中也逐渐流行起来。据辽宁省沈阳市读者张爱霞反映,她的孩子三天两头就会购买一种文具盲袋,“我见女儿一直往家里带文具,还以为是买来备用的。后来发现她越买越多,一问才知道,这些文具都是盲盒里的,买来也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凑齐一整套”。

  记者走访了一些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小卖部等,发现有些商家在销售不同品牌的文具盲盒、文具盲袋等。据店主介绍,一只文具盲袋单价在8元到10元左右,里面有中性笔、橡皮、尺子等多种文具,文具上有鲜艳可爱的卡通形象,“孩子为了集齐整系列卡通形象,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