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了城市建筑钢筋水泥的局限,开放而透气的夜市更有可塑性。BFC外滩枫径“因地制宜”,把临近中山东二路的部分街道作为酒吧区,让外滩的光芒“照射”进来,方便消费者在这里赏万国建筑、尝世界美食;闵行区虹泉路“韩国街”常年来自成特色,这里的“首尔夜市”已经复市,市民可感受异域文化;巨鹿路158坊的夜市关键词是电音、酒吧、艺术,上海排名前二十位的酒吧,这里占据三席,更是外国消费者眼里的新网红地标,营运总监王功鸣有一个目标,要把上海不夜城的概念推到国际市场,“我们希望158坊白天是文创的交融平台,晚上则是一个有温度的国际酒吧街区”。
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夜市,也为夜上海增加标识度
“夜间经济”作为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而夜市是“夜间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夜生活节期间,50多个夜间集市在上海争奇斗艳,到底谁能脱颖而出?在上海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晁钢令看来,上海的城市特征,就是文化圈层和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打造夜市时首先要把多元文化充分表达出来,让每个微观的个体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夜市文化,让上海的夜市突破同质化,增加识别度。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很多集市都是快闪、限时的,但不妨碍它们与众不同。瞄准95后、00后消费者而设计的百联TX淮海,目标是成为年轻人的潮流文化地标。百联盈展商业管理公司副董事长司徒文聪在夜生活节期间策划了青春上海的夜间生活集市、TX迷你电音文化节、TX国际精酿啤酒街、TX淮海骑行夜畅游等活动,用夜市寻找未来消费者。
晁钢令看重上海在夜色中“起舞”的多元化选择,更看重集市的常态化和溢出效应,“在集市多起来、活下来的同时,我们要把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海派文化、潮流文化等文化强属性的集市做大做强,铸成夜上海的文化符号”。
来源:文汇报 记者 徐晶卉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