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2019食品安全解读:人造肉能吃吗?网红食品靠谱吗?

  在我国目前的自加热技术下,自加热食品采用的化学自发热包,军用多为镁/铁型,民用多为铝水型。不论哪种发热包,在发热时均会产生微量氢气。如果个人食用或少量人聚集食用时,即使在密闭环境中,发热包发热所产生的氢气量也远远达不到可引起爆炸的极限。正常情况下,对正规产品按照正规操作规程食用,不会发生破裂等风险和安全性问题。但是如果在密闭环境下,众人同时食用大量自加热食品,或者自加热食品包装盒上面的通气孔被堵塞时,就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需要给予充分关注。

  建议加大对自加热包安全性的研究,研制“高效自热,安全性好”的自加热包。通过研制高能效的组方,开发新型的加热装置,控制或减少氢气、水蒸气产生,提高能效释放与利用需求,提高安全性水平。开发新型物理自热装置,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此外,还要增强自加热装置在各种场景下使用的有效性和保障能力。

  自加热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企业的加入。但由于目前自加热食品标准规范尚不完善,致使加入自加热食品行业的企业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仅有中国商业联合会于2017年发布的团体标准《自热方便菜肴制品》。从规范行业的角度考虑,自加热食品还需要更加严谨的标准保障其健康发展。据了解,业内正积极探讨如何建立统一的标准,如通过对自加热食品发热包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和比例、加热强度、产氢量等指标进行规范,以及对最终废弃物的处理进行明确要求,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特医食品

  并非适合所有人

  解读专家:任发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特医食品即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它是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它也有非常严格的分类,目前分为0月龄到12月龄和1岁以上的人群两大类。

  关于特医食品的基本功能——营养支持,目前已有广泛共识,其中包括:提高治疗和康复效果、缩短病程、减少医疗费用、增加病床周转率,以及再入院率的降低等,这都是通过营养支持和特医食品可以解决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营养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在治疗上可以少支出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用。可以说,特医食品的营养支持作用在临床上不可或缺。当然,它也不能替代药物。

  特医食品在我们国家是新兴产业,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在行业发展之初就做了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定。特医食品应当经过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并且特医食品的配方应以医学和营养学的研究结果为依据,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均需要经过科学证实。

  据新闻报道,有的不法企业生产普通的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误导消费者,这种行为属于虚假宣传,应当进行严厉打击,并且加强管理。此外,特医食品在注册和备案的时候,产品的配方、生产的工艺都有严格规定。食品企业应按照注册配方生产特医食品,不能在未取得注册配方和生产许可的情况下生产特医食品。

  需求强调的是,特医食品具有特殊性,并非适合所有人。而且,不同特殊人群所需要的特医食品是不同的。应当加强对特医食品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其特殊性,并且依照医嘱进行食用。

  减盐减油减糖

  科技引领,科学推行

  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我国居民膳食存在高盐、高油、高糖的问题。“三减”不是孤立的事情,它是整个合理膳食的重要一部分。不管是政府监管部门、食品行业,还是广大消费者,都需要提高认识,树立“合理膳食”的理念。

  开展“三减”行动,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企业的事情,要各方联动,协调推进。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主导“三减”行动,餐饮业、食品加工企业要通过减少盐、油、糖使用,提供不同水平盐、油、糖含量的多样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居民在日常烹饪过程中,逐步减少盐、油、糖使用。

  尤其要强调的是,食品工业和餐饮业应根据消费者健康需求,加快营养转型升级,主动采取措施,减少食品中盐、油、糖的使用。这需要增加科技方面的支持,夯实科学基础,解决“三减”可能带来的产品风味变化、保质期缩短等问题,创新研发新食品,以科技来引领健康转型。此外,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存在的膳食营养问题不尽相同,营养科普教育要有针对性,体现差异化。营养干预要精准,政策的推行也要基于科学,实际可行。重在引导企业提供更多差异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引导消费者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开展“三减”行动需要在符合中国国情的状态下循序渐进,不要“一口气吃一个胖子”。改变人们的口味需要有时间,不能图快。烹调、方法和食品加工工艺的改进也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要按照科学的规律循序渐进。消费者健康理念转换需要长期正向引导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三减”行动的落实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各类问题。

  食品造假

  鉴伪检测技术须升级

  解读专家:吴永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真实性与溯源分会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陈颖(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食品质量、食品安全和食品真实是食品的三个属性。食品欺诈和造假等真实性问题,国内外都存在。比如,中国俗话说的“挂羊头卖狗肉”,欧洲前几年发生的“马肉冒充牛肉事件”等。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指出,当前关系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中,除了食源性疾病等,越来越多的食品欺诈和食品造假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保障食品真实性,既是保障公众的健康,也是遏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振食品消费信心的必要之举。目前,我国已基本满足了公众对食品数量、质量的要求,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也达到了更高水平。但长久以来,对食品真实性技术的投入比较缺乏,难以保障“食品真实性”的科学监管。食品造假如果“魔高一尺”,那么,鉴伪检测技术必须“道高一丈”。

  建议加大食品真实性研究的科技投入,攻克食品真实性技术难点和监管问题。同时,加快食品真实性技术标准的转化力度,制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为我国食品真实性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陈海波整理

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食品

东治书院2023级国学综合班学费全免!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学习易经,才不踏入误区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