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生给记者算了算账,每年这个时候将种虾放到田里,开春了可以卖出一批虾苗并留下些,初夏时节收完虾,再种一季水稻、放些虾苗,一年收三季虾、一季稻。“今年收成不错,100多亩地,赚了50多万元。”
“现在龙虾香米、小龙虾的名片可多了,上个月盱眙龙虾还入选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出了名,身价也高了,以前种的普通大米1斤只能卖2元,现在龙虾香米便宜的也卖到1斤四五元,贵的要卖三四十元。”盱眙龙虾协会会长芮士光介绍,截至目前,全县虾稻共生总面积已突破65万亩,亩均带动农民增收3000元左右,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
优质优价,特色优质农产品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增收的“金矿”。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指出,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接下来,将进一步调优品种结构,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让更多优质农产品产得好、卖得出、卖得上好价钱。”
全产业链升级,挑起“大梁”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优质农产品的背后,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的全产业链升级。
“以前地里从没测过土,氮肥施多了、缺少有机质都不知道,去年底引入中化集团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后,从测土、科学施肥、提前预防病虫害到增加光照、疏花等都有技术人员过来免费指导,种出的火龙果水分大、甜度高、储存时间长,卖得特别好。”在广东雷州,种植户苏义杰尝到了技术的甜头,趁势准备继续扩种。
800多公里外的湖南靖州,研发新型保鲜包装盒、建设水果冷库、引进全冷链运输技术……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被打通,“娇气”的靖州杨梅不再被锁在“大湘西”,走进了北京、上海市民的购物车。
再向北2000多公里,一项新技术的引进让内蒙古乌兰察布特色农产品阴山优麦成了消费者“看得见”的产品。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武晓介绍,今年5月,平安集团在乌兰察布建立“智慧农业溯源管理平台”,利用区块链、卫星遥感、智能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帮助实现阴山优麦从田间到餐桌的记录及监测,形成了覆盖农业生产、保险保障、市场销售等全链条的农业信息管理数据库,提升了阴山优麦绿色、高品质的品牌形象。
“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现代农业技术正加快推动全产业链升级,促进农产品供给提质增效。未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相关短板领域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将能更好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周清杰对优质农产品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邱海峰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农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