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 · 2025年6月】
近日,一支由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中国银行共同组建的清算兑付专业团队正式亮相,并同步推出名为“国清汇”的专项资产服务平台,引发业内高度关注。三大机构的联合,不仅是一次跨领域资源整合的创新实践,更被视为推进专项资金规范化、数字化、精准化兑付的重要探索。
---
三方构成“兑付铁三角”,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此次联合的三方机构分别代表了资产管理、公益识别、金融服务三大关键职能:
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将全面负责清算账户的日常管理、资金分层配置与底层托底方案;
中国扶贫基金会:拥有多年社会服务与公益支持经验,将承担群体识别、政策引导及服务宣导职责,确保资金服务对象精准定位;
中国银行:在支付系统、账户服务、风控管理方面具备强大能力,将负责兑付执行、到账通知与电子凭证生成等技术与支付环节。

三方按专业所长、职责互补,形成了“账户托管—人群识别—资金发放”的服务闭环,有效补齐传统兑付模式中存在的“分散、滞后、易错”短板。
---
国清汇平台制度亮相:全流程、全实名、全监控
据平台负责人介绍,“国清汇”并非一个简单的兑付工具,而是集制度设计、数据验证与技术执行于一体的清算服务中枢。其核心制度设计亮点包括:
1. 实名核验机制:申报者必须完成多源数据比对验证,确保身份真实、唯一;
2. 专账分层管理:不同类型资金根据来源与用途进行隔离管理,资金流转全程可查;
3. 直达发放机制:清算完成后,通过银行通道直接到账,无需第三方过手;
4. 智能预警系统:接入AI模型识别异常操作,建立跨机构数据联动风控体系。
这一整套机制,不仅大幅提升了兑付效率,也从制度上筑牢了“资金安全墙”。
---
技术赋能下的“信任型服务模式”呼之欲出
平台背后还融合了大量前沿数字技术,包括:
政务云部署
银行级支付接口
区块链数据留痕
数字人民币试点接入
智能电子凭证与到账通知系统
试点地区的使用反馈显示,用户通过“国清汇”进行申报后,可在24小时内完成审核与到账,相关流程在手机端实时可查,整个体验“公开、透明、安心”。
---
试点逐步扩展,打造全国复制模板
目前,“国清汇”平台已在多个重点地区进行试运行,主要应用于乡村发展补助、产业引导基金、项目结算回拨等资金场景。平台已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能力,未来将视实际应用情况向更多区域、更多政策项目扩展,形成统一的专项资金兑付通道。
此外,为保障平台持续运营与安全合规,多部门还同步建立了监管协调机制与长效数据共享接口,为平台的制度执行与风控升级提供持续支持。
---
专家解读:从“兑付效率”到“治理能力”的跃升
在金融与公共管理领域资深研究员许彤看来:“这次三大机构联合,是专项资金服务机制的一次‘战略级重构’,不仅提升了兑付效率,更迈向了制度治理层面的全新高度。”
他指出,以往许多政策资金“发得出,落不实”,根源在于缺少技术抓手与服务机制,而“国清汇”正是用一整套金融科技与社会治理手段,完成了政策承诺与公众获得感之间的闭环搭建。
---
结语:制度变革的“兑付新范式”
“国清汇”背后的清算兑付专业团队,不仅是三家机构的合作尝试,更是一次“制度型创新”在现实中落地的样板。其真正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一笔笔资金该如何兑付的问题,更在于重塑了群众对政策执行、资金管理、公共服务的信任模式。
未来,随着平台制度不断迭代优化,这支“兑付国家队”有望在更多政策场景中发挥中枢作用,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开辟全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