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加速扩张,能解万般愁?
除了二次冲刺IPO之外,小菜园近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扩张——而且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力度扩张。
招股书显示,小菜园现有623家门店,共覆盖全国21个省份的80座城市,其中2023年新开门店为132家。而小菜园的下一步计划,是在2024-2026年分别开设160、190和230家新门店,以求在2026年底实现千店目标。

图片来源:小菜园招股书截图
门店数明明已经做到行业第一,为什么还要加速开店?事实上,小菜园有不得不扩张的理由。
首先是“以时间换空间,牺牲短期利润换长期份额”。
这种战略在消费行业并不罕见,尤其是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众新消费品牌。例如瑞幸咖啡,就是在尚未盈利的情况下就疯狂向全国扩张,追求的就是更高的市场份额,在相应的细分赛道建立品牌形象,抢占核心消费者。
小菜园主打的徽菜,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连锁化率都远不如川菜、湘菜、粤菜等菜系,市场上也没有同等级别的竞品,现在正是其抓紧时间跑马圈地的好时机。
虽然短期看,新门店的营业额、翻台率会受到大量开店的影响,继而拖慢集团利润增长。但小菜园更怕的,或许是突然冒出另一个强劲的对手——就如同绿茶与外婆家,喜茶与奈雪的故事一样。毕竟小菜园主打的臭鳜鱼、红烧肉等招牌菜,并没有绝对的门槛和壁垒,其他品牌随时可以“偷师”。
其次,是要堵上门店网络的缺口。
以绝对数量而论,小菜园是中式正餐品牌当之无愧的头部,门店数已经赶超九毛九、绿茶、外婆家等连锁巨头。
但细看之下,小菜园的门店分布和上述竞争对手相比,有诸多不同——或者说“反常之处”。
根据红餐大数据的统计,小菜园这600多家门店中,新一线城市占比最高,达到29.8%,其次是三线城市的28.59%和二线城市的18%。
而素来是餐饮界兵家必争之地的一线城市,小菜园门店占比仅有13.72%。这当中,除了位于其华东大本营的上海门店数相对较多,有近70家门店外,北京仅有20家门店左右,深圳、广州的门店数则都为个位数。

图片来源:小菜园招股书截图
很显然,小菜园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走同样路线的连锁餐饮品牌不少,但大都是中西式快餐品牌——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华莱士、正新鸡排等等。而在中式正餐这条细分赛道里,和小菜园同等体量的品牌,几乎都把重心放在一二线城市,比如上文提到的九毛九等。
在过往,小菜园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受到广泛赞赏,因为其避开竞争焦点,享受下沉市场较低的房租、人力红利,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但餐饮企业,尤其是中式正餐,始终很难绕开一线城市。
原因很简单——一线城市拥有消费能力最强的客户、更包容开放的消费氛围,也更接近资本。如果小菜园后续想孵化更多新业态或子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也必须往一线城市扎根。
当然,进军一线城市也是有风险的。除了更高的房租和人力成本,还有更残酷的竞争。前文提到,小菜园的营销支出大幅提升,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大城市的餐饮内卷严重,小菜园必须想办法打出差异化,确立自己的标签或打造爆款产品,才有机会在短时间内突围。
最后,则要说到小菜园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小菜园,一般由厨师长担任门店店长、培养徒弟,再让成熟的徒弟接手老门店,师傅则去开拓新店并拿走老店的部分分红作为“培养费”——是的,和我们十分熟悉的海底捞“师徒制”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和海底捞的师傅培养徒弟,再由后者去开疆拓土、抽取新店分红的运作方式不太一样,但内在逻辑是一致的:绑定师徒关系,在企业内部形成比一般同事、上下级更亲密的纽带;加强团队向心力的同时也能鼓励老员工努力培养新人,为企业储备人才。
但这样一来,小菜园也会遇到和海底捞同样的问题:如果不开店,培养出来的人才就留不住了。海底捞在推行“啄木鸟计划”,关停、整改大批亏损门店的时候,就必须直面人才流失的阵痛。
从这个角度讲,小菜园也不敢停止扩张,而且寄望于扩张形成更紧密的人员关系网,留住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能在日后讲好自己的品牌故事。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