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海伦司的空间环境打造启用了AI技术,装修材料均采用数据雕刻技术,实现了建模数字化、设计模块化、组装工厂化、现场装配化,让门店装修像拼乐高一样简单。
在新技术支持下,海伦司的空间环境的换装、升级迭代都更高效。目前,海伦司每年以推出8+新风格版本的速度迭代创新,真正做到了低成本、高效益,打造“又好又便宜”的商业新空间。
据海伦司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其社区空间门店模型的建店周期为15-17天,落地成本仅需40万。相比海伦司传统的小酒馆门店落地成本(50-80万),有了大幅降低。
由此可见,海伦司有效解决了第三空间拓展带来的高成本投入问题。对合作伙伴而言,用投资茶饮、咖啡门店的金额就能开一家“小酒馆+”的复合型门店,无疑是相对低风险的创业项目。
从供应链端来看,海伦司自有产品已经非常成熟。海伦司2023年年报显示,包括啤酒、饮料化酒饮和小吃在内的自有产品占直营酒馆总收入的71.1%。
这就意味着,海伦司凭借自有供应链、自有产品,能够给到合伙人更低的“提货价+物流成本”,省去了经销商、分销商、平台等各种中间商,合伙人就能以更低的成本做酒水新零售生意,做到又好又便宜。
更重要的,海伦司的酒水新零售不仅服务C端,也可以覆盖小B端。社区内的餐饮店、超市等涉及酒水业务的门店,都可以是海伦司的客户。
通过新零售、到家等业务,海伦司社区空间新模型可以链接To C、To B、To KOL、社群,实现店内到店外的延伸。
在创业越来越难的时代,提供模式成熟、投资风险低、存活能力强的新模型,海伦司的社区空间新模型无疑切中了创业者的痛点。为小成本创业的夫妻、小老板以及大学生等群体带来新的选择。
03
小酒馆讲出新故事,
向平台型企业进阶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小酒馆相关注册企业7.1万余家,注销相关企业为1.8万余家。意味着,2023年约新增了5.3万家企业。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全国酒馆的门店总数已超7.6万家。
小酒馆虽然是条好赛道,但这门生意未必好做。如今,消费者对小酒馆的追求早已不单局限于酒本身,包括对酒馆的产品、空间,以及能否提供情绪价值等都是消费者需要的,这也对小酒馆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如此,小酒馆们就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创新路径。
像日本的一些居酒屋,早年间以卖酒为主,现在不仅售卖酒,还会提供饮料、关东煮、烧鸟等。店内装修会更注重氛围感,价格也更加亲民化,成功地从单一消费群体过渡到全民化。
国内近两年新兴的“便利店酒吧”“24小时自助酒馆”等模式也是基于小酒馆的创新,满足了年轻人所追求的松弛感,故而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但现实中,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酒馆玩家,在创新模式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更甚者,对于改革、创新还处于观望。
而海伦司的社区空间新模型无疑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打造更具沉浸感和体验性的场景环境,形成轻松愉悦、没有消费压力的第三空间。同时在小酒馆的空间逻辑上叠加新叙事,将酒这门生意从堂食延伸到外卖、零售,再次拓展酒馆的边界。
回溯海伦司的发展,也可以看到,这个“小酒馆第一股”一直在进阶,早就不再是从前的小酒馆了。
去年6月,海伦司开启“嗨啤合伙人”项目,并不断迭代新店型。比如推出“精品店”,形成了“臻品店”“优品店”“精品店”大中小3种模型。
据悉,截至2024年6月,海伦司“嗨啤合伙人”的门店已开业超300家,覆盖全国200+城市。
海伦司在2023年年报中曾表示,面对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其坚定向平台型公司、轻资产模式进行战略转型。
此次推出社区空间新模型,亦是海伦司往平台型公司转型的一大举措。让海伦司从小酒馆的单一型业务形态迈向复合型业务形态,提升服务延展的广度以及触达客户的能力,在商业价值上更有现实意义。
另外,海伦司社区空间新模型通过整合不同层面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快速配置,让企业变成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生态圈,给行业第三空间的塑造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
如今的海伦司更像是一个平台型科技企业,既能做好自身品牌打造,也能赋能更多的商业业态。
不过,想要将“平台型企业”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注定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想要成为全能型选手,海伦司未来注定还要付出加倍努力。
接下来,海伦司还会有怎样的动作?社区空间新模型将会有怎样的市场表现?红餐网将持续关注。
来源:红餐网 李金枝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