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其他超市6点关门的环境下,大创延长至8点半闭店,这也正好吸引下班后需要购物的顾客。
而传统一元店讲究便捷,大创却把门店开在人流量较大的闹市区和购物商场,通过快速开店、扩大网点规模来实现“薄利多销”。
在矢野博丈的领导下,大创百货在稳固了日本本土市场后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张,升维和降维布局策略同时展开下在亚洲、北美、澳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分店,从一家地方性商店逐步成长为覆盖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企业。
大创百货入华之旅并未复制其他区域的成功,在进入广州及上海之前,大创百货就与中国有所“联系”。
华西证券研报指出,大创供应商中,中国贡献占比超过了50%,尤其是在玩具、衣服、手工用品方面,中国贡献更是超过90%。
2012年,大创第一站落子广州,花城汇、中华广场两家门店同日开业。其中,中华广场店的商品种类初期只有一万多种,但每月新增五六百种,食品品种不多,多数都是日用品、SD读卡器、耳机、文具、玩具,多数均价10元。
彼时,大创表示要在2013年底在广州将店铺数量扩张到20家,计划在广东地区开100家门店。但花城汇门店已在2015年闭店,时至2018年,广州、佛山地区大创生活馆也陆续关闭。
上海市场的开店之旅更为坎坷,淮海中路店在开业第二年被强行要求搬走,另外两家门店选择在市郊,缺乏宣传下人流情况并不好。
大创百货的“中国学生们”之一名创优品,不仅吸收了大创定价、门店运营逻辑,还参考了无印良品的设计,商品受到年轻消费者喜爱,聚焦大美妆、IP、玩具,并加强营销方面的投入。
今年1月18日,名创优品发布未来五年战略:“坚持性价比、坚持全球化、坚持产品创新(IP设计)”,预计2024-2028年每年净增门店900-1100家,2028年全球门店数目较2023年末门店数目接近翻倍,2024-2028年集团收入复合增速不低于20%,2028年IP产品销售占比超过50%。
综合来看,大创百货与名创优品虽均属于快消品零售领域,但前者以标准化的百元商品和丰富的商品线为核心竞争力,后者则在设计感、品牌建设以及与国际潮流结合方面下更多功夫。
虽然大创百货在国内发展折戟,但不可否认的是,矢野博丈开创了一元店商业模式,而在折扣零售店的强逆周期性下,独特商业策略使其逐渐成长为一家国际性的零售企业。
来源:观点网 彭莹琛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