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供应链
今年上半年,社区团购、前置仓等业态频频“爆雷”,让其模式再一次被质疑。只是,生鲜电商的生意属于又苦又重的生意,毛利低、周期长,产业链条长且复杂,也一直处于洗牌之中。
零售行业也有句老话,叫做“起势靠流量,生死供应链”。近几年,零售行业的供应链能力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尤其在多地区防疫升级管控的紧急状态下,“抢菜”成为消费者要面临的哲学问题。这时商超才发现,即便对于门店有精细化的营运标准,一旦供应链切断,一切回到起跑线,所谓的“不满意退货退款”的岁月静好,全都建立在供应链正常运转的基础上。
在特殊时期,大部分的商超一边满足老百姓激增的商品需求,一边肩负其保供的责任,完全将自己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中。
疫情是催化剂,让商超企业意识到供应链水平的高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寻找更多渠道,补足供应链短板。
永辉最新一季的财报透露,持续强化全国物流是永辉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永辉在全国共有31个物流中心,配送范围已经覆盖全国29个省市,仓库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其中在福建、重庆、贵州、四川、安徽和东北地区拥有6个自建综合物流园。
从福州走出去的朴朴超市,注重产地直采、供应商直供,取消入场费,建立供应商考核标准,委托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对种养殖基地、生产加工线进行验厂、产品抽检等流程。
零售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程度极高的链条,不仅取决于门店网络、配送中心网络的节点数量和层级数量,还取决于商品及供应商管理的数量及直通基地的能力。
2012年京东上市前,刘强东曾说:我们每上一个产品往往要花半年的时间,供应链等全部整合完之后才上。如果我们觉得没有能力做这个产品,我宁愿坐着,也不去上柜。上柜是最容易的一件事情,拍张图片,拷贝一些信息,太容易了。50个员工三天就可以上1万个产品,但那是没有意义的。
好在其他零售业态的出现,给商超警醒,倒逼着注重到家业务。目前看,到家已成为标配,也没有人再刻意分线上和线下,因为线上线下已经一体。
对于商超来说,在成本固定的情况下想要获得增长,需要提升人效、坪效。简单来说:让不愿意到店的消费者成为顾客,让到店的顾客增加购买频次。
早就瞄准到家业务的三大平台:京东到家、美团、阿里,开始掌握住商超“强调规模效应”的命脉,不再仅仅提供更快的配送能力,还逐步涉及仓拣、商品丰富性、配送效率等全方位即时满足的服务能力。
3
做了许多尝试,依旧不好过
斥巨资自建供应链,找渠道、找商品,在多平台布局到家业务,在至暗时刻,商超将能自救的方式全部尝试一遍后,依旧不好过。
从目前超市企业已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看,大都依旧处于“亏损”的状态,只是亏多或少的问题。
永辉超市预计2022年上半年度归母净利-1.2亿元,与上年同期归母净利-10.8亿元相比,减亏9.6亿元。扣非净利层面,永辉2022年半年度净利润0.8亿元,去年同期,永辉扣非净利为-9.3亿元相比减亏10.1亿元。二季度永辉同店升7.2%,毛利率升2.2%。
中百集团的预告显示,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540.34%~708.71%;步步高同比下降85.58%~90.39%;华联综超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11%,毛利率下降2.44%,毛利额下降17,850万元等等。
对于上半年业绩预亏,永辉直言主要是由于“科技永辉”战略持续投入以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他超市依旧将亏损“剑指”受到疫情反复的长期影响,消费者消费习惯发生重大改变、消费力持续降低,对零售行业线下商超影响加大,以及外部竞争、渠道分流,甚至是政府补贴在二季度相对减少等情况。
超市的外部竞争压力是老生常谈,在前置仓、社区团购等业态涌现后,其业绩受到很大影响。但今年上半年,社区团购大规模退潮,互联网巨头相继收缩、撤城,不少超市的业绩依旧没有朝好的方向发展。
疫情持续的近三年时间,商超企业深陷“为何客流没了?甚至客流还在却不盈利?为什么自救无效?”的困扰中。
没生意可做自然就是客流没了。过去零售行业是一个门槛很低的生意,只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能长存,如今时代变了。
零售业是低利润的行业,只有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对于上游有话语权,争取更多的利润,可规模化势必会带来更大的复杂度,毕竟开一家店,和开十家店、一百家店的经营方式完全不同。
归根本源,零售业的核心是供应链效率,关键在于复杂度的管控。如果企业没有客流,甚至倒闭,一定是没有做好复杂度的管控,如果规模化是走向盈利的通路,那如何让规模效益成正,更是永恒的话题。
《灵兽》预测,真正的后疫情时代还没有到来,唯有平衡好风险和增长,才能使企业在未来赢得更多生存空间,也能在经济增长中分得一杯羹。
零售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该如何应对非常态化的后遗症?
来源:灵兽 文/十里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零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