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盈利难题的还有G-Super绿地优选。据媒体报道称,早在2020年底,就有绿地合作供应商在知乎上表示,“拖欠货款很严重,建议慎重合作”。
去年6月,有G-Super绿地优选的员工给绿地控股的董秘留言,表示G-Super绿地优选每年都亏损很多钱。
从企查查来看,上海绿地优鲜超市有限公司身上的司法案件多达159个,多为“买卖合同纠纷”,且主要在近1年发生。
而近期关掉的G-Super绿地优选南京凯瑟琳店,也是因为持续亏损且无法达到经营预期闭店。
特别是当下大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有不小的变化,便捷的到家服务相较于线下商超购物,也越来越普遍。
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消费者习惯的转变等,对以精品主打的G-Super绿地优选来说,是不小的冲击。
其实,不止是G-Super绿地优选,近些年来,由于新兴业态涌现,成本持续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少零售企业开始出现效益下降,进而关闭门店。
今年一季度,国内有近34家实体零售企业曾宣布关闭旗下门店。关闭的门店,从业态来看,涵盖了商超、还有百货、餐饮、美妆、服装等多个领域。
总体来讲,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给一些零售企业带来不小的经营压力。特别是今年以来,一些地区采用了封控的方式,不少实体零售门店客流量自然大打折扣,无形中便加剧了日常经营的压力。
3
近几年,中国传统商超行业的销售增速大幅下滑,加上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房租费用,导致行业内的重组、淘汰不断。
当前实体零售行业确实面临着一些难题,但在经营发展受阻下,不少企业也开始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或对业务进行积极调整。
同样经历了关店、亏损等风波的永辉超市,今年4月29日,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永辉超市实现营业收入达272.43亿元,同比增长3.45%;归母净利润达5.02亿元,同比增长2053.5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达6.28亿元,同比增长263.07%,实现扭亏为盈。
此外,线下门店方面,2021年永辉在全国新开75家门店。而2022年第一季度,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永辉坚持高质量拓店14家。
对此,行业人观察士对《灵兽》表示,传统商超根据企业本身情况做及时转型,进一步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可以更好地方便消费者购物需求,做围绕消费者需求而变化的服务。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外资卖场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主要看重的是快速增长的消费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和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但到了今天,这些优势在逐渐消失。
以往传统商超遵循的运营逻辑,在城市的黄金地段选址开店,即可保证商超业绩,但消费升级和电商冲击让传统商超无法承受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因此,租约到期后,闭店似乎是最佳选择。
不过,在进入2022年,虽然行业内不乏关店现象,但商超也出现了回暖迹象。
行业观点认为,商超一季度的回暖,是春节年货消费对商超业绩的贡献;其次,是消费者的“囤货”,使得企业销售在近两年间得到了提升;此外,一些企业在积极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在做供应链的优化,线上运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当然,目前来看商超整体业绩情况仍然承压。如果未来大环境不能好转,也许会有更多的商超倒闭。
对零售企业而言,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灵兽 文/晴山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零售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