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售商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供应商商品研发,是未来竞争中的关键环节。它可以是针对市面上流通商品,寻找优质小型供应商,共同开发出性价比更高的差异化商品,并与供应商共同成长;也可以是以现有原材料为基础,寻找代工型供应商,直接进行商品创新,直至使其产品化。
这一方面验证了零售商对自身客群消费偏好的精准把握,有助于在同质化竞争中以差异化、独家性、针对性来提升顾客黏性。另一方面,与供应商联合开发,也是零售商提升供应链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其从“批发性零售商”向“制造型零售商”转型的关键。
第二,新兴会员店品牌因其对商品独家性、会员价值的更高要求,会率先受到上述因素影响,因而在供应链能力提升前遭遇一定程度的“卡脖子”阶段。
例如此前的物美尚佳会员店、刚进入中国市场前期的Costco、以及今天的家乐福、盒马会员店,都爆出遭遇供应商撤场、回购商品等现象,也侧面体现出它们初创阶段在相关商品上相对较弱的话语权。
尤其是在会员店业态受到诸多零售商关注、试水的背景下,山姆会员店作为会员店巨头,也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商品差异化,以应对市场竞争。这对新会员店品牌来说,无疑产生压力。
在此背景下,能够像Costco这样快速搭建起差异化竞争力的会员店品牌,不仅会逐渐培养自己的忠实客群,也会在会员店业态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而类似于物美尚佳等难以提升供应链能力的会员店品牌,也会在被市场淘汰。会员店业态竞争由此则会进入更为激烈的“卡位战”。
第三,从整个供应链链路来看,零售企业对原材料、原产地等源头资源的重视程度会进一步强化,并且从生鲜果蔬品类向食品、标品等品类延展。
原因在于,生产技术、工艺、包装等能力相当于软实力,零售商可以通过招募专业人士、购买专利、寻找供应商、甚至品牌联名等方式获得。但原材料、原产地等资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稀缺性和独家性,类似于永辉布局富平云商供应商公司等动作,也体现出上述趋势。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扶持力度不小,也显示出宏观政策导向。有实力的零售企业从这里着手突破,也属于顺势而为,并有可能获得收益。
此外,把握供应链源头资源,有助于零售企业向“平台化”发展,进而在零售业中之外发展出第二增长曲线。这对于处在渠道分化加剧、竞争激烈环境中零售企业来说,就有可能向上游、后端发展,甚至搭建生态圈。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零供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