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临期食品”:市场新宠能否实现双赢?

  在淘宝搜索关键词可以发现,直接将“临期”写入店名的店铺多达上千家。其中,销量排在首位的店铺坐拥156万粉丝,食品介绍里,不仅显示保质期,还能看到与正期食品的价格差。

  有关人士表示,消费者真正敏感的是价格而非保质期,这是临期食品火爆的真正原因。

  邱喆认为,如果食品日期不同而价格无差别,消费者选购时会挑最新鲜的。一旦根据日期形成差异化定价,性价比的优势得以显现,每类食品都会找到合适的人群。

  按照这种理念,善食者联盟曾尝试根据保质期动态定价,“假如商品价值100元,保质期为100天,那就让商品每天降价1元。”邱喆说。

  先天不足制约规模经营

  记者采访发现,临期折扣店主营进口食品,兼有网红品牌,国内一线品牌占比最少。

  对此,邱喆解释称,很多进口食品溢价高销售难。“一方面,产业链较长,品牌方、进口商、经销商都要获利,层层加价;另一方面,运输、报关、检疫等流程耗时不短,食品上架销售时间本就有限,如果再有延误,商家为了避险只能抬高价格。”

  不过,临期食品很难获得稳定持续的货源。毕犬洋坦言,成熟的品牌会经过测算按需供货,除了年货礼盒容易产销不对等之外,很少出现大规模临期的情况,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行业的市场体量。

  “太多因素都不可控。”毕犬洋说,货源的突然爆发和突然沉寂,给人员配置和仓库周转带来难题,阻碍了规模化经营的形成。“有时一个星期也采不到多少货,大家都闲着,有时一个电话来了5万箱货,根本忙不过来。”

  疫情使货源紧张得到缓解,对从业者的影响却是双重的。邱喆表示,疫情期间店铺长期关闭,催生了大量临期食品,一定程度上炒热了市场,给行业带来生机,也使新人一窝蜂入场。而当疫情趋向稳定,资源逐渐枯竭,自然会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与时间赛跑的压力,也让业内人士叫苦不迭。“入市需谨慎!”一位临期折扣店经营者向记者感叹,临期品可售卖时间很短,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过期。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临期食品?这本身就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邱喆分享了他的思考,“比起在临时市场深耕,更应该想办法从源头解决问题。如果食品能在终端渠道多流通一段时间,从上架就开始动态定价,是否不必拖到临期、甚至面临浪费?”

  来源:工人日报

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临期食品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