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零售业频道 >> 正文
“快乐肥宅水“可口可乐入华179年,它是如何操控市场的?

  市场不断变化,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与观念也不断变化。纵观中国饮料行业百年历程,面对这场席卷全国的消费升级浪潮,无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国际巨擎,还是娃哈哈、康师傅、统一等国内企业也都遇到发展瓶颈,出现不同程度后继无力的发展趋势,似乎饮料这门白赚了百年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围墙钱钟书在《围城》里写道,“在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用来描述饮料行业也是十分贴切。民以食为天,饮料行业成了众多创业者的首要目标。不断有新的人入行,企图分一杯羹,或者颠覆整个行业,但是进来后却发现变了样。

  红橙黄绿青蓝紫,一股神秘的气息填满了货架。饮料行业的竞争程度及更新速度仅次于互联网,几十年诸多企业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最不缺的就是硝烟。一百年过去了,有些东西变了,有些东西一成不变。 

  传统的商战中最注重的莫过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并不是说整个行业都是只抄袭不创新。大部分的企业看到别人推出一个新品,马上搞回来研究,没多久就一个类似的产品上市;有一些诚意的企业搞跟进式创新,在别人的基础上改进一下;

  有一些直接引进国外的产品,进行本土化,打开中国市场;还有一些企业搞自主创新,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新品,研发人员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最后推出来的产品给消费者完全不买账。

  到头来都不如直接“借鉴”别人,这样成本低,风险低。接踵而来便是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大部分饮料企业的配方、口感、包装都差不多,定价也差不多,没有什么差异,最后仅能靠价格战抢夺市场,更是造成了利润降低,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更加没钱赚,更加不愿意卖你的产品,形成恶心循环。 

  以一瓶零售价4元600毫升的饮料为例,工厂生产成本仅有1.4元,每箱21元(15瓶),到了经销商手里是40元,到了批发商是43元,最后零售端是45元,折合3元/瓶,就赚一块钱。

  这样看来,好像工厂赚的确实多,但是营销费用占了30%,再折去增值税和所得税,净利润也只有16.7%。而现在企业家貌似发现还有赚钱的方法,直接工厂到零售终端,这样每箱还能赚回5元,美其名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没有了中间商,一切只能靠自己,打广告搞营销,一顿操作猛如虎。广告真的有用吗?以某鸡尾酒为例,地毯式的广告轰炸已经做到了极致,手机、电视、互联网、综艺节目、代言无孔不入,但是这种天价的营销并没有给饮料企业带来销量的提升,甚至开启了边赞助边下跌的模式。

  不过企业年终总结惊人一致,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广告投放不足,转化率低;产品利差不足,小经销商不愿卖;实体陈列费不足;由于销售额下降,销售提成少;竞争上岗,大量优秀销售人员流失或者直接跑去竞品公司。企业家们该做的都做了,能做的都做了,最后只能在打开报表前默念一句“菩萨保佑”。

  对于消费者而来说,一瓶解渴的水在一百多年里被玩出了花样,企业家们百家争鸣,消费者们打开了味蕾新体验。各式各样的饮料被推出,有着各种各样的功效,万物即可饮料,仿佛一瓶饮料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电视剧《正阳门下》中有个镜头“买一瓶北冰洋汽水,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尝鲜”。

  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大概是每喝一口都要细细品味很久才舍得下咽吧。现在饮料种类过多,往往走进超市一脸蒙圈,从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好不容易挑了一瓶,也顾不上到底是哪家企业的产品,结果喝一口真的不好喝就扔了,以后不会再买了。有时还会遇到“热心”的销售员,话术也是一套一套的,无奈终于买了一瓶,下次想要复购却再也找不到,销售员也有新的“好货”要安利给你。

  这在企业的眼里却变成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极低,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很短,一个新的品牌从盛到衰,可能只要短短两个月。企业家们几乎达成的默契就是在产品生命周期快结束马上推出新品,以此满足消费者的口味。 

  消费者太冤了,也太难了,毕竟是真的没记住你是谁,哪来的忠诚度。同样的饮料都有五六种,怎么选?随便拿一瓶吧。饮料企业在拼概率能被消费者选中,消费者也只能拼概率买到一瓶好喝的饮料。

  重做极限竞争下的饮料市场,没有任何竞争壁垒的产业,应该如何胜出?艾老师一直坚信,每一个行业都值得用超级产品的方法重做一遍,从生产机构到产品机构:饮料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配方,但是在现代技术面前极易被快速复制出来,企业家的产权意识十分薄弱;

  另一方面,用户与需求极速变化的局面下,产品极易被忘记甚至厌烦。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来讲,只有靠营销才能抢占心智,只可惜营销并不是竞争壁垒,你能做的我都能做,而且只要肯花钱,肯定可以做的更好。饮料行业玩的所谓营销,一百年前的张志良早已轻车熟路,现在撑起来的不过是短暂的辉煌,甚至百无一用。 

  通常正确的都是反直觉的。饮料行业的众多玩家越是想急迫地打营销战,就越应该反向行之,找到更为本源的对策,那就是产品本身。饮料行业过去的一百多年历史中,从舶来品到国货,从一家到百家争鸣,国内饮料企业虽然有自己的品牌,但是产品上更多只是简单的模仿。

  看到某段时间某种饮料火了,马上生产类似的产品,它们更像是整个饮料产业链中的生产机构,控制好成本,提高产量,完成产业链交给的生产任务。

  因为决定成败不是产品,而是渠道和品牌,于是厂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上,而不是产品本身上。 在有限的渠道资源内涌入越来越多的饮料产品之后,渠道也懵圈了,不知道该卖谁的,那么很自然屁股决定了脑袋,谁给的利差高,就推广力度大一点,卖的多一点。

  品牌建设更是花样繁多,花费惊人,但是打了几十万的广告在消费者心中也只是过眼云烟。 饮料的毛利看似很高,在这样两头夹击下,净利寥寥无几,能够花费在产品和用户上更是少得可怜。

  最后只会简单地山寨模仿,包括所谓“微创新”(更多的都是“瞎创新”),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处。反直觉的意思是,越是被你忽视其实越重要。所以在“搏创意”、“搏配方”、“搏包装”的各种手法之上,更应该去花心思“做产品”,从用户出发去研究用户对于饮料的需求。

  但这一定是以某种特定用户群体为前提的,渴望所有人都是你的用户,结果谁都不是你的用户,企图一款产品打天下,最后绝对会死得很难看。如下列几种典型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 中年大叔的饮品需求:厌倦了甜腻,只想要一种接近天然泡茶的味道,而不是一大堆香精调制出来的茶不像茶,饮料不像饮料的怪异口味。

  大姨妈期的饮品需求:能够自加热的,暖心暖身的女性生理期饮品。不喝酒人的饮品需求:在酒桌上,让不喝酒的人不至于很没面子,遭人嫌弃的饮品,拿个可乐、苹果醋实在不像样子。 

  当然以上几种需求需要通过超级产品的用户分析过程才能明确,产品实现也存在一定技术难度。过去企业在产品上投入太小,研发太少,导致一夜之间就可以复制出一款新产品,所以越是困难,就越应该加紧研发,而不是给自己找退路。

  喝这件事上的需求远远未被满足,喝完不爽更是比比皆是,这个市场很有机会,很大空间。

  (来源:鸟哥笔记 作者:艾永亮)

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可口可乐

东治书院2023级国学综合班学费全免!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学习易经,才不踏入误区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