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便利店行业一直呈冰火两重天之势,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以及部分地方的行政命令(如北京的封墙打洞),便利店行业大热,不仅有创业型猩便利、便利蜂前来掘进,如苏宁这般线下家电连锁店也推出苏宁小店杀入市场;而另一方面,从去年以来,行业也层出不穷传出种种悲观情绪,如邻家便利店失败,全时由于母公司问题也遭遇极大的压力,猩便利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频频传出负面声音。
便利店行业表面的纠结究竟缘何而起,中国便利店产业的发展究竟又遇到了何种的问题是我们最为关心的。
对标全家,便利店的高成本低收益
以711和全家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一直是行业学习的榜样,其主要优势为:
1.开创了便利店集零售、食品和服务为一体的模式,便利店更近似社区服务中心,前往台湾地区或日本的游客对当地便利店文化往往赞不绝口;
2.在扩张模式中,采取了强加盟模式,虽根据出资大小有特许加盟和委托加盟两种模式,但官方对加盟店是强管理模式,从供应链到定价,再到装修和服务标准,都是由官方确定,加盟商相当于有限责任合伙人。

我们认真研读了台湾全时的2017年度财报,发现这家已经成熟运营的行业领先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高毛利低成长
台湾全家便利成立于1988年,1997年进入快速扩张期,彼时开店速度保持在3年500家,近年扩张速度变缓,2017年净增门店97家。
2017年全家毛利率为38%,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数据,我们此前采访了好邻居便利店管理者,并从行业其他从业者中得到北京地区便利店的毛利大概在30%左右,略低台湾全家。但全家刨除营业费用后的营业利润率为2%,其中推销成本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高达33%。
即便是具有一定市场话语权,且对供应链有一定话语权,由于台湾地区便利店行业的充分竞争,全家仍然要在营销方面花掉大量成本,大大降低了盈利能力。
在财务统计上,全家将“加盟收入”统计在“其他收入”会计目录下,我们也可以将主营业务收入视为门店销货收入,统计计算2017年单店日销售额为56000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2000元),根据官方信息,2017年单店营业额增速为3%。
在一个市场饱和度较高的台湾地区,全家一方面有规模优势维持高毛利,但又要保持稳定开店速度,兼顾营销,又调低了净利润率,即便加大了生鲜产品的比例,改善门店运营状况,单门店增长也已经进入了瓶颈期。
2.门店扩张对现金流的压力
相比于比较成熟的台湾市场,大陆便利店行业正是方兴未艾,所有便利店都卯足劲扩张,仅北京地区,动辄打出“一年开店几百上千家”口号的品牌比比皆是,堪称行业大跃进阶段。
当然,快速开店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现金流问题,无论是前一段时间倒下的邻家亦或是刚刚遇到问题的全时,虽然诱因是母公司遇到现金流问题,但也与门店的快速扩张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也仔细查阅了全家的的运营数据,在已经趋于稳定的市场中,该企业是面临何等压力。
2016年和2017年,取得不动产、厂房、设备的现金流使用量分别为34亿新台币和20亿新台币,分别占当年投资活动现金净流出额的103.2%和103.9%(处置不动产也换来现金流入,出现不动产流出大于投资总流出现象),也即,门店扩张是投资现金流的最主要流出方向。
那么,这是否会带来企业的运营压力呢?
我们可看到,2017年营业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流入量为44亿,其中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为代表的流动负债共产生18.5亿流入量,占运营产生现金流的42%,在2018年第二季度,全家负债率达到90.1%,换言之,全家属于典型的高负债换来自由现金流再进行投资扩张的企业。
与此同时我们也测算了全家流动负债周期,与供应商之间的应付账款的偿付周期大概在69天左右,应收账款规模不大,2017年为8.2亿,我们通过财务模型,估算应收账款账期为7.5天,并同时测算,库存周转周期在30天左右。
根据现金转化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公式,2017年全家的现金转化周期为-31.5天。
这意味着,具有极大议价能力的全家,完全可以依靠上下游供应链商家实现现金的正常周转,虽然企业扩张带来一定现金流压力,但由于已有较大基础规模,且扩张已经进入平稳期,并未给企业经营带来太大负担。
大陆便利店市场能复制全家模式么?
共2页 [1] [2] 下一页
超值双风暴来袭: 搭搭云推出“全家桶套餐”和“开发者行者认证计划“
中国全家发布上线京东到家半年成绩单:门店破1000家,线上销售额猛增886%
全家便利店首次尝试多业态跨界合作 引入热门手游IP
全家在台湾加速布局My FamiPay 线上支付最快年底开通
400㎡日销5万 全家爱吃要做生鲜店的宜家+Costco?
搜索更多: 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