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目前的呷哺菜单中,也保留着相对低价的套餐,为的是吸引学生客群,因为他们是潜力消费人群,一旦成长起来,未来就能消费更高价的菜品。也就是说,呷哺的升级,是聚焦在原来的核心竞争力上做升级。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任何刚出来的商业模式,都有可能是一个问题儿童型的模式,需要时间来进行市场培育,有可能跑一段时间就是现金牛模式。
机会点三:
野心不只放在餐饮
食材是个巨大的扩展项
上半年,呷哺外送总体业务收入相比去年同期提升近120%,覆盖城市由去年同期的4个增至一二线超过55个城市。
在外送业务上,呷哺的野心不只在餐饮本身,还在做食材这个巨大的扩展项。
呷哺在2016年推出“呷哺小鲜”,不仅包含火锅外送,还配送生鲜食材。2017年,呷哺还创新性地推出单锅煮制、小份配送的“呷煮呷烫”(类似麻辣烫、冒菜的形式),也获得了较高增速。和其他火锅品牌只做单一的火锅外卖相比,呷哺的外卖业务线可以说是很丰富了。
进入2018年,呷哺投入了大量市场活动,用于提升上述外送产品的知名度。特别在品牌力较弱的上海,推广力度更大。
一系列发力动作也反哺了营收。2016年,外卖收入430万元;2017年,增长至1270万元;2018年上半年,就达到了820万。
不过,总体而言,呷哺的外卖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仅占总营收的0.39%,尚处于探索期(产品、物流、选址方面都尚未成熟),但这一块未来发展的空间比较大。
生鲜配送在中国虽已发展十余年,但预期规模高达千亿的市场只勉强打开了3%。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需求端的规模迟迟没有起来。因为过去,家中的买菜权大多掌握在妈妈、奶奶辈手里,她们更倾向于去线下购买生鲜,而生鲜电商的目标群体则更多是熟悉互联网的80、90后。
如今,餐饮品牌借助外卖的形式配送生鲜正好可以切中这部分消费群体,实现零售增量。
“反正送什么都是送,既然顾客有需求为什么不去满足。”据接近呷哺的知情人士称,因为呷哺本身有蔬菜基地,整个上游供应链比较成熟稳定,具备做生鲜配送的优势。所以,呷哺有意将这块业务做起来,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会重点推广。据悉,呷哺甚至还打算把调料外送拉出来单做。
“小火锅外送也是趋势。”在羽生策划合伙人边江看来,呷哺的火锅外送定位于1到2人食,客单价不到100元,契合了火锅外卖主流消费群对便捷、卫生、低客单价的需求。
目前业绩表现最亮眼的呷煮呷烫,弥补了传统火锅外送配送成本高,操作复杂的痛点,也迎合了上班族午餐想吃火锅的需求。
机会点四:
湊湊单店营收是呷哺的5~8倍
“火锅+茶饮”模式引发跟风
呷哺虽然过去18年所向披靡,但只是占领了大众火锅市场(中低端市场),而贺光启希望能覆盖更广泛的消费人群。2016年6月,呷哺推出了定位中高端的副牌湊湊,营造聚会场景,客单价在130元左右,直接跳过了80~120元这一竞争十分激烈的火锅市场,在偏高的价位上与海底捞直接展开竞争。
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湊湊营收达到1.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3280万元,增加497.3%。净利润2280万元,而去年同期是亏损1030万元。
营收的增加,主要由于扩张新店,上半年新开7间。湊湊目前共有36间餐厅。
内参君在湊湊CEO张振纬的朋友圈里看到,8月10日,湊湊在上海日月光的新店(全国第36店),开业第一天营业额达到55894元。
据知情人士介绍,在营收方面,湊湊成熟期的单店营收约为2000-2500万/年,约为呷哺门店的5~8倍,如果完成120家的开店,就相当于再造了目前的呷哺体量。湊湊的坪效更高,能达到5-6万,约为呷哺的2-3倍,能提供更高的净利率水平。
和其他火锅品牌相比,湊湊最大的特点是“火锅+茶饮”的创新模式。张振纬曾向内参君透露,茶饮贡献了湊湊门店大约20%的营业额。未来,湊湊火锅也将会把茶饮独立出来,推出新的茶饮品牌“茶米茶”。
模式新颖加上装修风格独特,湊湊一经面世就引发了其他火锅品牌跟风。在今年,甚至出现了火锅店集体卖茶饮的现象:小龙坎推出自己的茶饮品牌“龙小茶”,渡娘火锅推出了“渡娘的茶”,小辉哥火锅,在店内开设茶饮售卖区……(详情见内参君早前报道:火锅店集体做茶饮,正成为餐厅利润增长新引擎)
现在,湊湊被商业地产看重,集团也有意占领成熟商圈的制高点,然后快速开店(7、8两个月就开了8家)。所以,未来湊湊的业绩可期。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王艳艳 于聪聪)
共2页 上一页 [1] [2]
呷哺呷哺吃出老鼠 涉事门店已被停业整改立案处罚
呷哺呷哺“老鼠门”事件发酵 食药监介入调查
呷哺呷哺就餐吃出老鼠续: 责令涉事店铺停业整改
呷哺呷哺特色渐退 1年关店35家净利增速骤降23.8%
呷哺呷哺换装又涨价特色渐失 南下开店不被看好
搜索更多: 呷哺呷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