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因被嫌弃“穿特步来约会”,阿里的一位程序员惨遭相亲对象拒绝。这一事件随后在网上掀起大讨论,一众国产运动品牌遭到戏谑,“国产运动品牌不行”的声音,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我们也被溅到一身血”,鸿星尔克副总裁鲁小虎在接受《零售老板内参》APP采访时,半开玩笑地说,别人会讲,那尔克该怎么办。
说这话时,我们正站在“海上花园”厦门的鸿星尔克总部大楼内。环岛东路一侧,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除鸿星尔克外,四周还有九牧王、匹克、特步、安踏等耳熟能详的国民品牌。向东约450米,就是辽阔的近海海域,视野极为开阔。近似椭圆形的鸿星尔克大厦,玻璃幕墙上,清晰地映照出一片湛蓝的天空。远远看时,更像是粗绘的一部鸿星尔克辉煌史。

这是一个成立18年的国产运动品牌,在全球拥有店铺7000余家,slogan“TO BE NO.1”壮志踌躇,产品行销欧洲、东南亚、中东、南北美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超60亿元。
无论玩笑与否,现如今,一个国内知名运动品牌被网友拿来“比惨”,仍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对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李宁、安踏、特步、鸿星尔克、匹克、361°等运动品牌,代表了一个时代有关青春荷尔蒙的美好回忆。但近些年,在与以耐克、阿迪达斯、NEW BLANCE为代表的国际大牌竞争中,国产品牌们亦敌亦友,整体下来声势渐衰。2017年天猫双11,NIKE、阿迪达斯分列店铺TOP 50里的第5、8名。国产运动品牌几乎全部沦陷,仅安踏、李宁分别排在34、48名。
鲁小虎压低了些声音,向《零售老板内参》坦言,鸿星尔克并非高端品牌。他强调,外界对于尔克的认识,还有很多误区,他们需要为此做更多的努力,“实际上,我们质量不像他们说的(那么差),只是认知和品牌(不足)”。
一、时代的挑战:消费大迁徙
任何品牌的兴衰史,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在趋同性方面,国产运动品牌表现尤甚。
20世纪90年代起,受运动品牌李宁影响,晋江大大小小数千家制鞋厂开始转型品牌商,德尔惠、安踏、鸿星尔克、特步、361°等先后诞生。2000年,由于安踏邀请孔令辉做代言赚的盆满钵满,其他品牌纷纷效仿,斥资天价拿下郭富城、谢霆锋、周杰伦等一线明星,一众品牌自此进入长达10余年的疯狂扩张期。
在这当中,上市潮袭来。李宁、鸿星尔克、安踏、特步、361°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上市。各个品牌的终端门店也在这一时期,实现持续扩张。但自2008年奥运会以后,由于对市场表现判断过于乐观,库存危机逐渐暴露出来。
2011年是中国体育运动品牌的关键一年,市场颓势明显,并迅速传递到全行业。彼时,李宁开始走下坡路,业务接连下降,并在4年后被安踏反超,让出国内体育运动品牌头号交椅。
匹克更为惨淡,自2011年起,匹克净利连续三年下滑,虽然自2014年起有所回升,但股价持续表现低迷,2016年11月,黯然宣布退市。
有分析认为,2012年之前,大部分运动服装品牌的主要问题在于盲目的扩张,长期以来积累的包括品牌形象老化、同质化严重、消费方式转变以及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一下子爆发出来,需要一定时间消化和调整。
鸿星尔克也不例外。鲁小虎毫不讳言地说,对于他们传统企业而言,线下专卖店较多,客流流失非常严重,越来越多地被找不到客户的问题困扰。为此,在2015年初,鸿星尔克便开始对整个零售体系进行调整。按照鲁小虎所言,他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内部的收银系统、商品数据分析系统、会员系统,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

那么,这些流失的用户都去哪里了?显然是转投了其他品牌阵营。这里的背景是,2009年至今,中国消费大环境下,有三个重要的变化。其一,电商蓬勃发展,迅速蚕食零售市场份额。双11已走过9个年头,销售额已从最初的5000万元,飙升至1682亿元。其二,劳动力成本持续升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面临“用工荒”难题。其三,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童装市场的潜力和红利被充分释放,运动鞋服品牌纷纷加码这一市场。
从品牌们的布局情况来看,或早或晚,运动品牌商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线上渠道和童装业务的重要意义。此外,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一场围绕供应链升级的大改造,轰轰烈烈进行着。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湖北工商儿童文体用品抽检:361°乔丹鸿星尔克上黑榜 实力刷新,鸿星尔克品牌价值再攀新高 成都市工商局:鸿星尔克等羽绒服充绒量不合格 鸿星尔克微领T助力热辣真人秀《最强校花》 探秘波司登、匹克、鸿星尔克国产品牌海外现状 搜索更多: 鸿星尔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