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确定的乐观:携手阿里 智慧零售引人遐想
今年夏天,阿里巴巴所领导的“新零售”概念席卷全球科技/零售行业,不仅将自己的市值推到创新高的4000亿美元,同时也拉动众多合作伙伴的业绩。海尔、格力、雅诗兰黛、阿迪达斯等数十家中外品牌在财报中提及和天猫的合作。
英雄所见略同,苏宁也提出了自己的“智慧零售”战略。张近东在3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中表示“智慧零售”是在在多样化的场景中,以智能科技为手段,感知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商品、内容和服务。
阿里和苏宁关系密切,阿里巴巴持有苏宁19.99%的股份,而苏宁则拥有阿里1.05%的所有权。双方此前在线上的合作进展顺利,苏宁易购天猫旗舰店为公司带来的大量流量。今年上半年,苏宁线上平台实体商品交易总规模为500.39亿元(含税),同比增长52.76%。
在我们看来,两者未来更大的合作空间将在线下,也就是在“智慧零售”方面的合作,而这种合作将给苏宁带来一种不确定的乐观。
近年来,实体店现关闭潮。去年流传的一份“实体店阵亡名单”显示,超市、奢侈品、百货、餐饮行业的巨头都在大量削减门店数量,但另一方面,阿里、京东、亚马逊等巨头却纷纷进驻线下。有人走,有人来,这预示着零售业正经历着大洗牌。
“智慧零售”需要让实体渠道越来越贴近顾客,或者让顾客越来越容易接近实体渠道。而线下门店是苏宁的优势所在,如果通过和阿里的合作,将自己数量众多的门店升级到“智慧零售”的标准,这无疑有利于苏宁未来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智慧零售”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物,现在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它到底会带来何种影响。无论是苏宁、阿里还是京东等都处在摸索阶段。所以说,虽然人们充满了对“智慧零售”的憧憬,但这种乐观是不确定的,因为你不知道它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智慧零售”为我们勾勒了美好的未来,但未来不会自己发生,需要我们动手去创造。苏宁是否有能力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或者说苏宁是否有可能把这种不确定的乐观转化为确定的乐观?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我们认为如果没有投入的话,就不可能令未来变的更好。所以,研发费用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2012年,苏宁的研发支出仅为1.14亿元,而在2016年,该费用已经达到了12.58亿元,10倍于4年前的水平。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也从12年的0.12%上升到今年6月低的1.07%。
苏宁的研发支出主要投入于互联网研发架构体系。包括硬件系统的稳定升级、围绕大数据的各类应用研发、打造柔性IT系统等。随着投入的加大,苏宁的研究成果不断落地。就在一个月前,苏宁易购精选店在安徽来安开业,该店前身是一家日渐萧条的百货大楼。
不过现在,苏宁赋予了其新生,通过对过去消费数据的分析,实现智能化选品,令小镇居民同步获得和大城市消费者一样的爆款商品。而这背后的关键是苏宁零售云——苏宁智慧零售战略的核心之一。在全渠道逐渐成为趋势的情况下,订单可能来自于线上或者线下,这对商家的IT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零售云打破了原有线上系统与线下系统之间的信息阻隔,通过支撑全渠道业务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可以说,零售云平台是苏宁向三四线及农村市场输出智慧零售能力的重要平台。
以守为攻,静待“智慧零售”崛起时机
利润的增长来源于收入的提升或者费用的降低。电商逐渐进入存量博弈状态,当大部分友商还在想着做加法,思索如何提高营收的时候;苏宁则在做减法,通过减少费用支提升盈利能力。这种以退为进的战略值得我们思考。
此外,我们认为过去几年,苏宁陷入困境的原因是渠道变化带来的供应链复杂化。复杂度是供应链的大敌,相较于纯电商,苏宁必须兼顾线上和线下,这是他们落后友商的主要原因。现在,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运用,线上和线下融合之势越来越明显,原本复杂的供应链将被简化。
虽然我们目前无法确定“智慧零售”到底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但从传统零售升级至”智慧零售”的方向是已经确定的。随着线上巨头的高调介入,线下实体经济必将加速复苏,以线下起家的苏宁有望率先完成实体门店的升级,迎来盈利拐点,将“智慧零售”的不确定变为确定,以逸待劳,恭候各路诸侯的挑战。
还有一个比较确定的事情是,2015年8月苏宁以不超过140亿元等值的美元,按照81.51美元/股的价格投资阿里巴巴,账面上已经赚了上百亿了。8月30日阿里收盘股价171.04美元。苏宁转型,不差钱!
(来源:亿欧网 李成东) 共2页 上一页 [1] [2] 北大校花岳兰若童照曝光,色调神似苏宁太子张康阳。 更名难改颓势 国美零售上半年收入不足苏宁一半 电商周报:阿里建购物中心 苏宁开无人店 自营拉升苏宁业绩 社会化待提升 红孩子门店升级 苏宁释义智慧零售 搜索更多: 苏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