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的最后一天,苏宁云商发布了2017年半年报。2017上半年,苏宁实现营业收入837.5亿元,同比增长21.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91亿元,上年同期为-1.21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商品销售规模(含税,区域上涵盖中国大陆、香港、澳门1046.24亿元,同比增长22.26%。线上平台实体商品交易总规模为500.39亿元(含税),同比增长52.76%,其中线上平台自营商品销售收入413.65亿元(含税),同比增长61.39%,开放平台商品交易规模为86.74亿元(含税)。线上GMV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用户数量的提升,上半年苏宁易购APP日均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80%,2017年6月移动端订单数量占线上整体比例83.66%。
从这份财报中,我们看到了苏宁云商的核心业务——零售正在往乐观的方向发展,这种乐观包含了确定和不确定两个方面。
确定的乐观:门店数量减少 结构优化 费用占比下降
上半年苏宁营收增长21.87%,和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这一增速其实并不亮眼。但他们在成本控制方面做的更加出色。
今年上半年,苏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占比分别为10.8%、2.8%和0.2%,三费占比合计13.9%,较上年同期下滑1.5个百分点。单独看第二季度的话,占比更是只有12.55%。
我们认为推动费率下滑的原因在于苏宁近年来对连锁店结构的优化。效率低下的门店被关闭或者改造,并且对经营面积进行调整,以降低租金。
在过去几年,苏宁一直在对连锁店(云店+常规店)的数量和结构进行调整。
首先,从入驻城市数量来看,自2015年之后,苏宁连锁店的覆盖范围就始终维持在297个国内城市,再也没有增加。这代表着苏宁线下门店战略从原本的快速扩张转变为精细化运作,注重单店效率。
其次,门店总数也在下滑。苏宁可比门店总数从2012年的1664家下降到今年6月低的1489家。与之相反的是可比店面销售收入增速由2012年的-12.38%上涨到现在的5.54%,呈现出明显的震荡上升趋势。
上半年,通过加强坪效、人效等核心指标考核、以及关闭低效门店,苏宁的人员、租赁、装潢和水电费用占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门店结构的优化还体现在存货周转方面。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苏宁存货周转天数为33.08天,相较于去年年底的36.75天减少了3.67天,也低于京东的36.3天。表面上看只是领先短短3天,但考虑到苏宁渠道的多元性,这背后反应的是苏宁供应链的大幅进步。
首先,京东只有线上渠道,线上也只有一个京东商城。苏宁的渠道则要复杂的多,线上有天猫和自己的苏宁易购;线下店铺更加复杂,目前他们共有各类店铺3645家,分布在内地和港澳、日等多个地区。很明显,渠道复杂容易导致库存堆积的问题,进而降低供应链效率。所以,这短短3.67天的进步折射出的是苏宁运营水平的大幅提升。
线下门店数量的减少并不代表着苏宁线下正在收缩,相反他们其实依旧维持着计划中的扩张。今年上半年苏宁新开云店13家、常规店24家、红孩子店6家和超市店1家。在一、二线城市,他们通过云店、母婴店、超市店全方位地贴近用户。在三、四线级农村,“零售云”配合苏宁易购服务站,向用户提供无差别服务。而关闭的门店大多是效率底下且成本高昂,随着门店结构的调整,规模化效应带来的运营效率和成本压缩会逐步反应到财报中。
因此,这一乐观是确定的。
那么通过调整门店结构以提升效益的方式可以维持多久?我们以旗舰店升级为云店作为推测标准。截止6月底,苏宁共有204家云店和192家旗舰店。2015、2016和2017上半年,分别有32家、45家和50家旗舰店被改造成云店。按照这个速度推进下去,预计到2019年上半年,全部旗舰店将被升级为云店。我们认为届时苏宁管理费率和销售费率的合计占比将下降到10%左右。 共2页 [1] [2] 下一页 北大校花岳兰若童照曝光,色调神似苏宁太子张康阳。 更名难改颓势 国美零售上半年收入不足苏宁一半 电商周报:阿里建购物中心 苏宁开无人店 自营拉升苏宁业绩 社会化待提升 红孩子门店升级 苏宁释义智慧零售 搜索更多: 苏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