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张裕方面认为,公司从1999年开始打造的解百纳大单品的经验,会对目前进口葡萄酒大单品操作形成帮助。此前,1999年解百纳的年销售量只有30万瓶,而到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至3000万瓶。
孙健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海外业务占比数字并不大,但未来进口大单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最终希望海外业务的收入可以占到总收入的30%。今年上半年张裕收入27.5亿元,同比减少2.57%;净利润7亿元,同比减少6.84%;
进口葡萄酒行业面临分化
在本届糖酒会上,包括张裕和中粮名庄荟这样的酒类大商都在主打大单品战略。在业内看来,打造大单品其实也是品牌化的过程,品牌力体现则体现在消费者的认知和购买上。
事实上,国内进口葡萄酒一直以来最受诟病的便是没有超级品牌,市场混乱。
第一财经记者在秋季糖酒会现场看到,大量的代理公司提供进口葡萄酒贴牌服务,且价格低的惊人。某西班牙DO级(法定产区)的贴牌价格只有11元/瓶,而部分公司的餐酒价格甚至只有8-9元/瓶,而且订制门槛不高,有的甚至3000支酒就可以起订。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秘书长王旭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近万家进口商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年销售额持续稳定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很多中小企业遇到销售困境往往选择低价抛售,少数企业以次充好、过度宣传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混乱。而市场混乱又导致竞争进一步加剧,利润率大幅降低,进口葡萄酒的经营企业队伍处于非常不稳定状态,进口商年淘汰率高达50%。
显然,中粮和张裕等大鳄的进入,将推动进口葡萄酒品牌化的进程。但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杨征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做大单品除了要求产品品质好、价格好、还需要强大的分销能力和持续的品牌投入,以建立起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但如此一来,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运作大单品,也不是所有的酒商可以承接大单品落地。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半品牌+半贸易”的模式还会是不少进口商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有品牌运作能力和资金实力的进口商会逐渐走向“小而美”的模式,而没有的则将被淘汰。
很多进口商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前来参展的上海鲁希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军告诉记者,目前进口葡萄酒市场竞争激烈,进口商也正在尝试特色化和品牌化。但由于国外酒庄众多,真正想打造一个品牌的难度很大,而且打造完了可能还是帮酒庄品牌做嫁衣,因此据他了解,越来越多的大经销商正在考虑向上游发展,而像一些法国的小酒庄的收购难度并不大,100万-200万欧元就可以搞定。(第一财经 栾立) 共2页 上一页 [1] [2] 张裕重启中低端战略 国产葡萄酒多路突围 南强北弱 张裕发力白兰地背后的尴尬 张裕遭遇业绩增长天花板 专卖店暂停扩张 运行成本高企 张裕先锋酒业专卖店暂停扩张 张裕先锋专卖店“千店计划”搁浅 搜索更多: 张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