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能从温氏这家企业身上看到不同的经验:融资难,何以求发展;持股低,何以把控公司;企业家创业,何以实现全员持股、同创共富;身居传统产业,何以拥抱技术、把自己打造为一家高科技企业?
温氏怎么养出8亿只鸡
从广州出发,上广佛高速一路向西,经佛开高速、广明高速,下113省道,全程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新兴县簕竹镇石头冲村。这里前襟新兴江,后枕屋背山,相传鸡神福德正下凡于此,新兴县以三黄鸡闻名粤西。
石头冲村,正是当下创业板市值第一股温氏股份的发祥地。2016年上半年,主营商品肉鸡、商品肉猪养殖的温氏股份预计净利润可达69.73~74.70亿元,竟然占到整个创业板所有企业净利润的1/3。
还有一个惊人的数字:温氏仅去年就出产了7.44亿只商品鸡,连起来可绕地球6圈,全球第一。
素以“穷得叮当响”著称的粤西,却走出了农副养殖行业的巨擘,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这其中有着怎样的际遇、人为,以及商业模式的打磨、资本的创新?
大同理想,全员持股
当我们把温氏与华为,这家公认的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最具创新活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相提并论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温氏的发轫要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以前。
1957年,教师温北英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发配回老家石头冲村务农。郁郁寡欢中,温北英靠养鸡消磨时光。前面三批鸡苗都因鸡瘟死光了。
但温北英不顾村民讥笑,上山采集草药,给鸡防病;把自家老宅的墙壁砸出一个个窟窿,让鸡在冬天可以自由进出取暖……人和鸡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二十年,渐成远近闻名的养鸡专家。
据《温北英的伊甸园梦》记载,右派经历让温北英谨小慎微,低调做人,与人为善。同时,他接触了大量儒家、佛家经典,深信“大同思想”,骨子里又憋着一股“乡村建设运动”的干劲。
多年后,“大同思想”变成“同呼吸、共命运”的温氏企业文化,温北英也提出了他所理解的“全员持股”资本治理结构,即“同创(业)共富(裕)”。
1978年,温北英被摘去右派帽子,成为新兴县城食品厂的养鸡技术员。五年后,他停薪留职,与其子温鹏程,同宗兄弟温木恒、温金长、温湛,同班同学严百草(又名严居然),县食品公司站长梁洪初,簕竹公社党委书记温泽星,八人各出资1 000元,创办起簕竹鸡场。
这就是温氏集团的前身。
“七户八股”可谓温氏“大同思想”的首次实践,但也暗藏股权治理的玄机:温北英与温鹏程一户两股,成为最大股东;梁洪初、温泽星因有“公家”身份,起到一定保驾护航的作用;其他股东都是值得信赖的“熟人”,兼具养殖技术,其中严百草目前担任温氏集团总裁。
在后来的发展中,温氏直系持股比例越来越少,目前只有15%左右,现任董事长温鹏程仅占4%左右。表面上看,温氏、严氏持股比例低,但因其他股东数量越来越多,持股越来越分散,“大同思想”反而保障了创始家族对公司的控制,形成稳定的治理结构。
而就当时情形,全员持股的首要现实意义在于融资。
1985年,簕竹鸡场种鸡饲养规模仍然只有1 000只。为扩大养殖规模,温北英号召鸡场30多名员工投资入股,募集了十几万元资金。
1986年,温氏产值连翻数倍到36万元,1987年增长到100万元,1988年达到235万元。
1989年,为节约饲料物流成本,簕竹鸡场开始承租、自办饲料厂。1990年,簕竹鸡场发行内部股1万股,面值100元;1992年,按370元/股收回原股票,又发行面值1 000元的内部股。据此,温氏在年纯收入只有数百万元时,就形成了年产20万吨的饲料生产规模。
1994年1月,簕竹鸡场启动股改,设A、B股,每股100元。其中A股达21万股,共担风险,分红不封顶;B股达3.6万股,养殖户与推销户也可认购,月月领取红利,并可在财务部交易转让。
换句话说,早在上市之前,温氏就已前瞻性地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内部股的融通机制,可以自由地议价买卖。对一家偏安一隅,身处传统产业的企业来说,这殊为不易。
股改事成,资本已达数千万元的温氏集团横空出世。
随后十多年,温氏连续增资扩股,股东数量一度达到8 250人。
事实上,在那个民营企业融资艰困的年代,温氏并非执行全员持股融资、进而成长为千亿级企业的孤例。就在几百千米外的深圳,与温氏发展时间几乎完全一致,华为也启动了全员持股制度,而后成为科技产业界擎天一柱。
同在广东、相近的全员持股制度,虽然名声与规模难与华为比肩,温氏却被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盛誉为“农业里的华为”。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中报十大净利王出炉 养猪大户温氏股份挤进前十
净利跟猪一起飞 温氏股份赚钱多3倍
温氏股份成猪周期赢家 公司已做好“下坡“时方案
养猪也能数钱数到手软 温氏股份月赚10亿
温氏股份养殖模式揭秘:“公司+农户”大举扩张 监控成难题
搜索更多: 温氏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