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失败股价暴跌
于2009年登陆港交所上市的恒盛地产,却在2013年宣布了私有化的决定。私有化方案公布后,恒盛地产董事局主席张志熔的解释是,股票价格低迷已经对恒盛地产在客户中的声誉,连带对公司的业务及员工士气产生了不利影响,实施建议可消除此不利影响。
张志熔方面给出的另一个理由是:恒盛地产股份的交易流动性长期处于低水平,过去12个月的日均成交量约为每日880万股,仅占全部股票的0.11%。股票的交易流动性低,可能令股东难以在不对股票价格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大量出售股票。
业绩的持续萎靡,投资者对于恒盛的悲观看法导致恒盛地产的低估值,甚至包括熔盛重工的资金危机,都成了迫使恒盛私有化的重要诱因。
“恒盛地产已然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无论私有化后出售地产项目给熔盛重工‘解围’,还是通过私有化来盘活恒盛地产,都是突破瓶颈的无奈之举。”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恒盛地产私有化计划一度获得第二大股东中国人寿保险(海外)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中国人寿公开表示,将赞成张志熔提出的私有化议案,并作出“不可撤回及无条件承诺”。
出人意料的是,在随后按人头投票的环节,对于恒盛地产大股东张志熔以每股1.8港元私有化公司的计划,大部分出席法院会议的小股东,对仅以招股价(4.4港元)约四折的价格私有化表示不满,投下反对票,大股东的私有化计划最终未获通过。按规定,此次未能在法院会议上获得通过意味着恒盛地产在一年内将不可重提私有化。恒盛地产复牌后股价当天下跌近30%。
私有化失败后不久,恒盛地产即宣布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刘宁及首席财务官兼副总裁姜永进离职的消息,公司方面澄清上述两人离职与私有化计划失败无关,但这并没有扭转市场对公司前景的悲观看法,恒盛地产的股价在高层人事动荡发生后一日跌去了7.4%。
质量问题频发成隐忧
令恒盛地产雪上加霜的是,近几年,恒盛地产在全国的许多项目被爆出存在各类质量问题,例如墙体开裂、屋顶漏水、房屋缩水等严重质量问题更是被媒体频频曝光,深陷信任危机。对于恒盛地产来说,无疑给本就萎靡的业绩添上了一丝阴霾。
日前就有媒体爆出,在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恒盛埃菲尔映象小区,有多名业主爆出其所在小区楼房部分墙体似豆腐渣,脆弱至极。墙皮剥落后,甚至用手就能慢慢抠掉墙面下的土灰,直至墙内裸露出水泥砖块。业主张先生称:“我就用手抠了一下,发现水泥砂浆那层簌簌地掉,根本就没多少水泥,都是沙子。”
恒盛地产位于湖南的恒盛世家项目,日前被业主爆出,其在恒盛世家购买了房四五年了,房产证却迟迟得不到办理。时代周报曾在去年《恒盛地产多个楼盘质量问题频现》一文中,对于恒盛位于合肥的合肥恒盛皇家花园和合肥恒盛豪庭项目,存在大面积墙面空鼓和严重渗水等质量问题进行过报道。
据媒体报道,2013年江苏南通东城区恒盛豪庭因出现漏水、空鼓和裂缝等问题,引发业主维权。南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曾在2011年7月22日发布了南通市2011年二季度工程质量通报,通报恒盛豪庭A、B、K车库工程被列入施工质量较差工程。同年10月13日发布的三季度工程质量通报显示,恒盛豪庭9、11号楼被列入施工质量较差工程。
“质量安全是任何行业都应该重视的问题,一个企业想发展好,有前途,有消费者支持,最起码的就是搞好自己产品的质量安全,尽可能地消除不安全隐患。”不动产智库负责人蔡为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殷旭飞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恒盛地产要应对当前的困难局面,首先还是要搞好集团内部管理,扭转高层动荡局势,利用原有积累的优势和品牌,赢得投资者信任;其次,注重项目开发,不能一味为了节省成本而忽略或者降低质量保障,根本还是要保障消费者利益,才能赢得市场;最后,采取具体行动摆脱困境,通过整体出售部分项目、土地来缓解当前资金紧张的局面。”(来自:时代周报 记者:马浩宇) 共2页 上一页 [1] [2] 恒盛地产管理层地震 执行董事及CFO双双辞任 小股东“扳倒”基金股东 恒盛私有化计划意外流产 沉寂两年未拿地 恒盛地产“吃老本” 恒盛南通项目被指质量堪忧 业主集体拒收房 恒盛地产销售持续低迷 多个楼盘质量问题频现 搜索更多: 恒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