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天下汇频道 >> 正文
城市化需要“带头大哥” 还是更多的“小镇青年”?

  我经常会听到同学们的一个疑问:我应该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还是选择中小城市?这个问题不仅困扰我们每一个人的求职和生活,同时也困扰着一个国家。

  01

  长期以来,在中国政经界关于城市化发展战略的争论十分激烈:人口应该聚集在一些大型城市,打造都市圈和城市群(大城市发展战略),还是应该有效地分布在一些中小城市(小城镇化发展战略)。这场争论从1998年中央提出“发展小城镇”战略起,已经吵了20多年。

  支持大城市发展战略的一派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成为社会进步和技术迭代的核心爆发点,资源、资金和人才的大规模聚集,会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率,从而催生新的产业和就业。所以千万人口级的特大城市应该越多越好,可以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

  有学者做过一个研究: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一旦超过了55%,就会进入大都市圈化阶段。在过去的100多年里,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人口都在持续向都市圈聚集,而人口向小城市回流的现象基本上看不到。

  大城市会发挥一种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越是能量级高的都市圈人口增长越快,特别是50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圈;而越是能量级低的城市人口增长越慢,甚至是净流出,尤其是50万人口的小城市。

  我们来看看日本东京大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在1950年代,东京都的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后来随着经济的腾飞,扩张成东京都市圈,包括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人称“一都三县”。

  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东京都市圈最终囊括了整个关东地区,面积达到3.7万平方公里。到了2016年,大东京都市圈的人口从20世纪初不到500万蹿升到3500多万,GDP总量超过了1.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主要大城市群前列。

  中国今天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基本上对标的是大东京都市圈。

  02

  与大城市发展战略相对应的就是小城镇发展战略。

  这一派学者认为,超级大城市的发展会引发各种社会病。比如交通瘫痪、大气污染、居住成本提高、医疗和教育资源难以匹配等等。城市越来越庞大和臃肿,人的居住幸福感就会急速下降,社会运转效率也会随之降低。所以在信息技术极端发达的今天,中国城市发展不应该再走东京模式,而要向德国学习。

  由于特殊的历史,德国成为一个走小城镇战略路线的典型案例。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全国没有一个500万人口级以上的城市。第一大城市首都柏林人口不到400万,其它重要城市如法兰克福、莱比锡、斯图加特等都只有50~100万的人口。

  在德国,有70%的人居住在1万人规模的小城镇里,这个规模在中国可能连一个街道都算不了。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德国小城镇的所有基础设施建设,从道路、医疗到教育,几乎和大城市没有任何区别,同时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没有大城市的种种毛病。

  由此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在德国,很多跨国企业的总部坐落在一些很不起眼的小城市里。比如大众公司的总部在沃尔夫斯堡,拜尔的总部在勒沃库森,全球最大的出版公司贝塔斯曼的总部设在一个人口不到20万,名叫居特斯洛的小镇上。

  03

  这场争论至今仍没有结束。

  2000-2005年,大都市发展战略抢占了先机。到了2014年,中央却明确提出“特大城市要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它功能,重点发展小城镇,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小城镇路线成为一种新的选择。

  然而从去年起,城市化发展路线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中央连续出台政策,给予大城市更灵活的用地指标并放宽某些大城市的落户限制。这意味着,大城市可以去征用更多的地,用来进一步发展。并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指导性文件的下发,以及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的设计,大城市发展战略似乎再一次成为新的选择。

  来源: 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作者: 吴晓波

搜索更多: 城市化

东治书院2023级国学综合班学费全免!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学习易经,才不踏入误区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