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足够大的信息输入,足够高的反思频度,才会产生格局,做出判断。
很多东西,不是读书能学到的。见各种各样的人,听各种各样的事,都是在增加信息输入。
马云曾在湖畔大学的开学演讲中对企业家们说:
你们到这儿来是分享经验、倾听教训,同时更希望大家在这儿学一些平时你根本不会去思考的,哲学、艺术、医学、军事。
一个人要提升格局,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多去认识陌生有趣的人,多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换句话说,这叫做见世面。见过世面的人,眼界更宽,好奇心更重,心胸和格局也更大。
因为有时候,限制我们想象力的,不是贫穷,而是眼界,经历和体验。
3、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不断增强自己的抗打击能力
马云在12月12日的访谈中说:所有人都会失败,就像所有企业都会倒霉。所有企业都会关门,就像所有人都会死掉一样。
与失败相对应的是,所有人也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从2次高考失败到4次创业失败,马云的一路都充满了艰辛。
如今看来,阿里巴巴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马云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磨难。
我们知道,阿里诞生于著名的“湖畔花园”,但创业一年多后,马云却把阿里中国总部搬到了上海。
接受吴晓波的采访时,马云却说这是他创业过程中经历的第一个磨难。
“以前我曾把阿里巴巴的总部放在上海,在淮海路租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装修得漂漂亮亮的。
结果那一年的时间特别累心,招人也招不到,许多上海人问,阿里巴巴是哪里的公司?几乎没有人理我们。
最后我们决定从上海撤离。先是选了北京,最后觉得还是回杭州好。”
当时马云觉得自己很快会成为一个国际级的企业家,阿里巴巴也会成为一个国际级的企业,因此在融资2500万以后,他把中国总部搬到了上海最繁荣的一条街——淮海路。
但他搬迁总部的时间很不巧:1999年底、2000年初,正是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重大时刻。
2000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往下跌,半年时间内跌了40%,意味着在北美地区的资本市场里,整个互联网公司的市值蒸发了8.5亿美金。
当时全球除了美国,没有一个国家的GDP超过这个数字。
在这个重大股灾,“天上下大雪”的时候,整个行业都发生了雪崩性的危机,企业的运营成本也相应增加,阿里巴巴却做了一件与整个大势相反的事情,把中国总部搬到了上海,把国际总部搬到了美国。
最让马云感到痛苦的是,阿里巴巴在上海招不到人。
上海的国有资本和外来资本非常集中。
吴晓波曾评论说:“一个喜欢大资本和一个必须以破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有一种天然的冲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是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城市。”
此外,在中国政府允许民营企业进行自由的对外贸易之后,数以百万计的民营制造业、外贸企业主要出现在浙江、江苏和广东。
阿里巴巴1999年在杭州成立时还比较接地气,但一搬到上海以后就突然变得“高大上”了,就是这相差的190公里,产生了极大的差异。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个都不占,去上海后的“水土不服”给了创业初期的马云一个深刻的教训。
“通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即使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也就不会害怕了!困难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样?
来吧,我都扛得住。抗打击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凭借这种乐观精神和顽强的抗打击能力,马云一次次克服了自己的困难。
正如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里说的那样,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大的地方。
面对磨难的抗打击能力,几乎是每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的标配。
阿里巴巴的投资人孙正义曾说过:人生短暂,但我们的格局不能小。
这个世界不缺努力的人,但是有格局的人不多。
“格局决定结局”“格局比能力更重要”,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关于格局的说法,但真正能够提升格局的,到底是什么?
格局是一种思维层次,本质上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但做好这三件事,见各种各样的人,听各种各样的事,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是年轻人提升格局的有效方式。
(来源:插坐学院 作者:春天 叶超群)
共2页 上一页 [1] [2]
马云:小公司成败在招人用人 初创公司如何组建团队?
马云:年轻人要有大格局 必须做好这3件事
马云眼中未来三大机遇:市场化、内需提升、全面数字化
十大关键词解读2018电商混战:马云退休、拼多多上市……
马云:中国还有3次巨大机会
搜索更多: 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