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支付机构争食中国市场
中国的支付巨头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同时,外资支付机构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今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2018年第7号公告,放开了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明确了外资和内资支付机构须遵守相同规定,实现统一的准入标准与监管要求。自此,外资支付机构开始与内资机构同场竞技。
11月14日,在Money20/20中国大会现场, 跨境收款企业WorldFirst亚太区董事总经理Jeff Parker告诉全天候科技,自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WorldFirst已协助超过5万家中国出口商从全球各地收款;仅2017年就为中国收回超过45亿美元,即每天1,200万美元。
专在幕后为银行及金融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提供技术服务的SWIFT也在争食跨境支付蛋糕。这是一家国际银行间非赢利性国际合作组织,服务于全球200多个国家的11000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
2017年,SWIFT在中国启动了一项全球支付创新业务——gpi,截至目前,已经有132家中资银行签约使用SWIFT gpi,它带来的好处是令跨境支付的时间大幅缩短。10月中旬,SWIFT启动了一项包含中、澳、新加坡、泰国等国12家银行的一项测试。该测试中,50%的gpi支付款项在30分钟内便能汇入最终受益人账户,其中,从中国到澳洲一笔跨境支付仅仅使用18秒就已经完成。
跨境支付爆发背后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约3200亿元,达到12.56亿笔,同比2016年增长114.7%。随着跨境支付需求日益旺盛,未来数年,跨境支付规模被认为还将保持年化50%多的增速。
跨境支付规模的快速增长背后,有着多重利好因素。
其中,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跨境支付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覆盖65个沿线国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贸易和旅游服务等多个合作领域,随着彼此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跨境支付的需求会越来越频繁,支付服务会越来越丰富。
另外,跨境电商、出入境游、出/入国留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都在带动跨境支付迅速增长。
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8.06万亿元,同比增长20.3%。2018年,这一数据有望突破9万亿元。
在中国用户的出境游方面,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1.3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56%;2017年出境游花费达到1152.9亿美元。
这些需求的快速增长无疑将带动跨境支付市场的快速增长。
来源: 全天候科技-杨泳洁 共2页 上一页 [1] [2] 支付宝微信激战 “退税”成跨境支付新高地 跨境支付成“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杀”格局形成 电商涉跨境支付成风 有意完善跨境电商闭环 企业端跨境支付“钱景”诱人 第三方支付扎堆出海 跨境支付的战争:牌照或将成为最大竞争力 搜索更多: 跨境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