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红利
钱之外,我们还要聊一下技术。
在云计算产业发展初期,技术优势可以让初创企业在竞争中不落后,但是越往后,大厂商在技术上的投资和规模带来的优势,就开始显现。
在波特五力模型中,其中一个是厂商跟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大型云计算厂商因为有采购规模,不但可以最快拿到最新的技术产品,而且价格上也有优势。依靠规模采购拿来的计算芯片或者存储产品,用来降价就能比中小厂商获得竞争优势。
由于具备规模,其实上下游厂商也愿意跟大型云计算厂商进行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大家一起进行定制产品,甚至合作定义未来的产品或技术。这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圈子,如果你没有参与进来,就不可能玩这个游戏。这就好比是在手机行业,如果你都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获得最顶级的芯片,你怎么敢推出新品参与市场竞争?
2018年1月,英特尔芯片曝出了漏洞,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云服务巨头于当天纷纷发布公告并推送补丁。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早在2017年6月,英特尔就将漏洞的信息通知给了一小批企业。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切一点也不令人意外,因为这些云厂商是英特尔排名非常靠前的采购厂商,正因为提前获悉漏洞才能作好应对策略。
说到技术创新,还有必要谈一谈对技术路径的选择。
过去几年,利用Rackspace和NASA开源的OpenStack技术方案,诸多传统IT企业和电信运营商都进入了公共云计算领域。OpenStack虽然被冠以“公共云操作系统”,但存在开源版本混乱,后续运营、维护、升级成本高等问题,导致这一技术不适合公共云计算成为行业共识。
2015年到2017年之间,最大的OpenStack公共云提供商——思科、HPE和GoDaddy——先后退出了市场。早期看,谁都能做云计算,但最后,却是一地鸡毛。相反,我们看到全球前三大的云计算厂商——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都采用了自己研发的技术平台。这是一种巧合吗?我认为不是。
我们前面提到过,对技术红利的把握,要求云计算厂商对于每一行代码都有着很强的控制力。只有这样,云计算厂商才能具备技术灵活性,才能跟上下游厂商紧密合作,满足不断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并且真正做到数据安全。
思科、AT&T、HPE已有OpenStack失败的前车之鉴,最近eBay宣布放弃OpenStack技术,转而使用Kubernetes和Docker来重新平台化。OpenStack在公共云计算市场高开低走的结局已经越来越清晰。
生态的壁垒
云计算产业的前10年,以通过提供标准化的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等技术产品,来满足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企业的需求为主。而到了现在,则对云计算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下沉,跟客户业务融合,帮助这些企业进行针对性创新。这个时候,云计算厂商就很需要联合生态伙伴,一起服务客户。
一家企业即使再大也会有边界,真正理清自己的边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云计算厂商虽然都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也不可能做到覆盖所有企业客户的业务场景,因此它要跟PaaS、SaaS厂商,甚至传统IT厂商,进行广泛合作,通过组建服务矩阵来拓展服务半径,并构建竞争壁垒。
对于生态建设,大型云计算厂商都不敢松懈。亚马逊AWS通过合作伙伴网络(APN)计划构建生态系统;阿里云通过“云合计划”招揽合作伙伴;Google Cloud作为后来者,为了在生态建设上不落后AWS和微软,不惜直接进行收购或者投资……
过去两年里,云计算厂商的生态环境里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以往与云计算厂商直接竞争的厂商如VMware、SAP等厂商开始转而跟亚马逊AWS、微软、Google Cloud等进行合作。在杭州云栖大会上,SAP和VMware这两家颇有影响的老牌IT厂商都跟阿里云宣布达成深度合作。
该如何解读这类合作呢?一方面,这证明云计算厂商的行业影响力已经足够大,传统IT企业正在顺应大势,搭乘快车;另一方面,云计算厂商发展至今已经出现分层,少数有前景的云厂商才值得深度合作。
科技行业内有这样的潜规则,厂商之间深度合作,一旦涉及产品层面,就会有很高的时间和资源投入成本,双方在选择合作之初都会做出谨慎的衡量,并一旦敲定就会形成事实上的排他性。某种程度上,VMware、SAP这些厂商的选择反映了对未来云计算行业格局的判断。
生死线
如果以2006年算作云计算商用的开始,在历经12年之后,云计算市场已经开始进入阵地进攻战。一招鲜的技术优势,已经无法支撑企业持久性地参与现阶段的战斗。科技类的新创企业可能因为价格便宜而购买计算服务,但是大中型企业在选择购买服务时,首先要看你能否比他们活得更久。
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业务规模,稳定而持续的现金流、自主可控的技术、对新技术的押注,以及构建强大生态的能力等构成了一道云计算厂商的生死线。
一线之隔,命运却是天壤之别。
迈过这条生死线,你才有可能存活下来,茁壮成长,参与全球云计算市场竞争,并享受这一波技术浪潮带来的巨大红利。而在这条线之下的厂商,可能在局部市场能够获得一定机会,但是天花板很明显。一旦业务增长停滞成为鸡肋,选择继续吃还是不吃,都将是个困难的选择。即使熬了一段之后决定卖身,但能否找到买家,又是个问题。
在这条生死线的两侧,亚马逊AWS、阿里云们在纠结于如何深入到各个上游供应链的前期研发,烦恼于如何对未来的产品和技术具备预设能力——这当然是决定未来3-5年生死,重大且持久的烦恼。中小云计算公司却普遍烦恼和痛苦于——未来3-5个月如何生存下来,手头的产品开发该如何决定先后顺序等具体而微的问题。大小云计算厂商们的烦恼和痛苦不在一个层面上。
谈到这里,结论就是很明显了。云计算注定是一场事关巨大的资本、人才、战略决心的全球化游戏。现在来看,这场豪赌只属于大玩家。
这一次,中国企业能追平美国吗?
在过去几十年的IT产业快速发展之中,涌现了英特尔、微软、惠普、戴尔、甲骨文、苹果、思科等IT巨头,它们在芯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中间件等关键技术领域扮演着绝对垄断的角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基本没有任何话语权,沦为市场。
华人找到了自己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位置——IT产业当中的制造者。以此为平台,依靠强悍的制造能力以及一个庞大、独特且统一的市场,在PC、手机产业形成了“前方有美国,但身后无人跟随”的全球格局。
不过,这远不是中国企业所梦想的。
云计算给既有的IT产业价值链撕开了一道口子,从商业模式、技术范式上由于互联网的切入带来了重组。这是创新公司的机会,也是中国的机会。因此,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后,只有美国和中国还在持续投入发展云计算,其余国家基本上都逐渐成为云计算服务的使用者。
毫无疑问,云计算是个寡头市场,最终能容纳多少玩家?在当了多年吃瓜群众之后,这次的技术浪潮中会有中国企业吗?
来源: 钛媒体
共2页 上一页 [1] [2]
亚马逊市值破万亿美元 广告 云计算帮了大忙
亚马逊市值破万亿美元 广告、云计算等业务帮了大忙
亚马逊云计算大降价 服务器价格砍掉一半
科技巨头的云计算频现故障 区块链能根治?
云计算领域寡头竞争格局将延续
搜索更多: 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