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95后消费观背后的商业洞察
作为一家投资机构,源码从95后年轻消费群体的变迁中,到底看到了哪些商机呢?
1. 去渠道化:直面消费者的 D2C模式
品牌接触消费者的渠道发生了变化,95后获取消费信息的渠道,不再是线下门店与品牌广告,而是社交媒体平台。
根据调研,95后以微信公众号、微博、朋友圈等作为获取网络红人时尚资讯的主流平台。同时我们发现95后挖掘了属于自己的时尚主场,如QQ空间,AB站和ins等,95后的使用比例高于95前,体现出了回避熟人社交等行为。
以往的品牌负责市场定位和调性,销售则通过经销商渠道分发的方式已成为过去式,新时代的品牌懂得与消费者接触,要了解年轻群体的心理诉求,也要深谙这些社交媒体平台的玩法和语境。
因此,去掉渠道分发,直面消费者的D2C(Direct to Costumer)模式是我们更为看好的品牌销售形式。

图片来源:源码资本
2. 吸引眼球:后KOL时代的颜值经济
消费品传播的渠道变成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而95后的消费者在消费之时,也需要满足其“社交属性”和“炫耀心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社交媒体溢价”。
那么品牌在做定位和营销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到“KOL”网红带货这个新群体,甚至,从设计生产制造产品的时候,就要预先考虑到这个商品的传播属性:颜值够不够高,是否有传播点?
这个现象不仅在本土品牌能看得到,在许多奢侈品牌以及运动品牌都可以看到营销策略的转变,我们看到近年奢侈品牌(典型的如巴黎世家,LV和supreme联名)在设计上都非常博眼球,和年轻人友好。
运动品牌Adidas也通过跨界合作说唱歌手侃爷联名发布椰子鞋,获得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最限量椰子鞋被炒到几万块一双,创造了Adidas又一个奇迹。
3. 理性消费:性价比是王道,打造中国的Brandless
“炫耀型消费”的另一面,是“理性消费”的崛起。
美国有一家电商平台叫Brandless,号称美国版拼多多,所有东西均为3美元。但其品质是接近无印良品的,它的模式在于,完全剔除了广告和营销费用,而将省下的成本让利给消费者。
在Brandless平台上,只有一种牙刷一种牙膏,性价比很高。
传统的快消产品,50%以上的费用都放到营销上,像化妆品这种品类,研发成本只占不到总成本的5%,其他都是渠道和营销成本。
我们观察到今年双十一首次跳进护肤品类排名前十的“国货之光”HFP(Home Facial Pro),主打的就是性价比和成分党。
现在的年轻消费者,不会轻易为品牌付出溢价,消费更加理性,尤其是对日常高频使用的需求,他们更关注性价比和功能性。
品牌需要抓住用户这一心理,严控品质和价格,做到“好用不贵”,就有机会赢得95后消费者的心。
4. 及时享乐:二手交易、租赁市场和分期付款
95后的消费者,消费欲望多元,他们不愿意存钱买房,标榜及时行乐。
在“我现在就想要拥有”的心理诉求下,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诞生。
首先是二手买卖和租赁市场的盛行。现在的年轻人,尝鲜欲望非常强烈。相比长期拥有,他们更看重消费的体验。
所以,奢侈品买不起,那就买二手,或者甚至租。不仅包包可以租,衣服也可以,数码产品也可以,年轻人对二手买卖和租赁的接受度非常高,不求天长地久,曾经拥有就够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分期付款在95后人群中接受度非常高,而且他们不仅分期买昂贵的商品,也消费低价产品。
数据显示,24.4%的95后人群用分期付款购买过500元以下的商品。而在5000元以下商品使用分期付款的消费分布也是比较均匀的。
由此可见,消费品平台或者品牌,如果可以跟分期付款类产品相结合,应该能进一步引发年轻用户的消费力。

图片来源:源码资本
综上所述,李诞可能只是我们理解年轻消费群体的一个窗口,通过对95后新群体价值观与消费心理的洞察,我们发现新人群带来了新需求,新需求又激发了渠道和打法的变革,而这些变化又给了孕育新品牌的红利和成长机会。
(来源:源码资本)
共2页 上一页 [1] [2]
我国消费渐入新红利时代 95后、三四线城市潜力巨大
双11第十年:95后代替90后“上位”成主力
双11第十年:被抛弃的90后和新上位的95后
95后开始主导“双11” 消费力下沉三四线城市
Q3饿了么外卖业务交易增长27% 95后为主力
搜索更多: 95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