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人间”在双十一前夕刊载了一篇名为《不好意思,我真的买不动了》的文章。指向很明显——作者并不看好这个双十一。
这是一个处于历史拐点中的双十一。随着中国庞大经济的增长放缓,这个节日仿佛是在“一艘冰山就在眼前的船上举行的派对”(“翡冷翠山中”语)。
更突出的问题在于透支消费带来的流量危机。当大量价格敏感型用户流量被引入后,在低价促销的刺激下,消费者刻意压抑了双十一前期的1-2个月的消费,提前透支未来1-2个月的消费,然而事实上,这些流量完全可以更均匀。
双十一成了一个背离初衷又不得不过的节。不过,在这个节日中,我们依旧看到了电商行业的新机会:
流量危机之后同样也有社交转机。
1
红人电商趟出的新路径
最大的社交转机在于红人电商。红人电商的逻辑在于社交红人带货,给了商家更多自主性,而且随着社交用户积累,红人可以持续运营这些粉丝,对流量进行精耕细作。
今年“双11”头1个小时,淘宝女装交易额排名前10都被微博红人店抢占,前30则有25家红人店。与微博有深度合作的电商机构几乎囊括了淘宝女装交易额排名前30的红人店。红人店ASM ANNA的排名更是超过韩都衣舍等知名品牌店。“红人+社交”模式无疑是今年双十一电商行业亮点。
这种模式和传统电商有本质区别——传统电商是以搜索引擎和信息流为分发逻辑的电商,平台通过竞价模式获取商家广告费,这决定了产品的分发权重全掌握在平台手中。不过,在社交媒体上情况不一样,中小商家更容易生存壮大。
1、以社交IP为核心的流量分发路径。微博粉丝关系为核心的品牌流量具备更高粘性,而不是像传统电商以商品为核心,流量分发到不同店铺。店铺等于是把用户真正留在了自己的田地里,未来二次购买、三次购买概率相比索引擎和信息流模式更高。
2、以“逛买”为核心的信息获取途径。用户形成在微博这种社交环境把生活和购物相融合的“逛买”习惯,不再是传统电商平台上的“搜买”习惯。“逛买”更具有沉浸体验,在浏览图片的同时,可以看评论区评论,消费体验、信息决策更平滑流畅。
3、寻找到新的流量入口和流量来源。对商家们而言,微博是新的流量来源,这部流量并不是在阿里、京东的生态内分发的,而是从外部引进的。生态内流量僧多粥少,分配不均,但生态外的流量源源不绝,还可以自主运营。
要知道,微博在汽车、数码、文化等一系列垂直领域都有大批社交红人。也就是说,未来不只是女装行业可以展开“红人+社交”的电商模式,在数码、文化等领域同样可以展开类似的尝试——只是看微博何时愿意启动这个项目。
2
社交电商开辟新战场
社交红人模式走红,某种意义上也是揭示了社交电商战场拉开序幕。
今年10月,QuestMobile在《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年秋季大报告》(简称《报告》)集中分析了电商市场的种种变化。其中提到了两点趋势。
一是移动购物行业增量收窄,行业渗透率达到70%;用户增长成为各家想尽办法突破的瓶颈,行业或将长期处于存量争夺和精细运营阶段。
二是行业竞争继续加剧,同时安装使用3个购物类APP的用户占比增长50%,而只安装1个APP的用户占比下降至40%以下,说明用户已经养成不同购物场景使用不同的APP的习惯。
报告最后预测,用户下沉和社交玩法拉动综合电商新的一波增长。
用户下沉和社交玩法某种意义上点名了社交电商的制高点在哪儿:微信和微博。 共2页 [1] [2] 下一页 浩德鲸略:“黑科技”助力“双十一”快递处理量创新高 路透:双十一销售额创新高 但年增长率放缓 双十一走到第十年 线下消费力正在被激发 天猫京东严选们的双十一,为何都瞄准“会员”下手? 耐美尔今年双十一男士系列产品交易额突破一千万 搜索更多: 双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