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分享,不社区
直到马蜂窝涉嫌搬运其他平台的UGC内容被曝光,人们才近距离感受到,原来用户主动分享如此之难。
记者曾问及Facebook为何会成功,扎克伯格回答,如果你提供了更好的分享信息的方式,就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样,用户持续为小红书贡献内容也需要一个理由。
在这里分享笔记的博主,有明星,有达人,但更多来自素人。网红热退去,大众化兴起。
王诚和璇儿是从素人做到一定粉丝量级的小红书博主,他们偶尔接品牌广告,但不以此为生。只要有用户喜欢,他们有动力持续分享。但这样的博主,数量毕竟有限。
毛文超跟瞿芳创业初期就分析过,豆瓣、天涯这样的老牌社区,平均分享人数占比不会超过10%。在微博,这个数字更小,参与内容贡献的主要是头部用户,腰部和长尾用户获取流量越来越难,分享动力减弱。这是所有内容社区必须面对的现实。
小红书每天新增笔记数是几十万。人人都可以分享内容,小红书今年把视频长度从5分钟限制为1分钟,文字笔记也不能超过1000字,目的是降低用户创作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为有效笔记完全不需要门槛。
瞿芳这样理解用户分享的动机,“每个人希望别人怎么感知你。当大家都在晒,你不自觉就被影响了。”
用户的积极反馈,比如点赞、评论,也会激励他们继续分享。璇儿至今坚持每条评论必回,她以此了解粉丝的需求和喜好。
但吴欣鸿更强调运营的重要性,“用户都有惰性,他们活得非常潇洒,如果你不催他分享,他们会不太积极。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要发什么,需要运营提醒,给予建议,包括跟粉丝互动的技巧。”
他提醒,那些看上去是用户发起的活动,实际上背后要做全网营销的策划。“只要是内容型的平台都需要运营,这是定律。”
王诚在小红书先后经历两任运营,前一个会提醒大家分享类似爸爸带娃的故事;后一个则会鼓励总结性文章的干货产出。这两种风格,她都不排斥。
她庆幸自己曾经历小红书的红利发展期。“大桉树小柠檬”粉丝过10万之后,短时间便冲到三四十万。她很疑惑地问运营,“是有人在帮我买粉吗?”后来才知道,自己曾出现在新用户的推荐关注名单中。现在很难再获得类似的机会,高质量的笔记才能获得关注和喜欢。
新入口
小红书用户中90后超过70%,95后占比50%,影响95后这代人的生活方式、消费心智,小红书具备这样的潜质。
同样在Quest Mobile的2018秋季报告中,小红书拿下2018年Q3周日均DAU500-1000万增速榜第二。
一位日均在小红书花费50分钟的资深女性用户,这样描述使用心态:不知道怎么办,她就习惯性去小红书搜索,比如装修、旅行、美食相关的需求,甚至洗牙、胳膊疼都会上去找答案,最近睡前都会刷一会小红书。而平均用户在小红书的使用时长已经接近30分钟。
除了重复推荐相同的题材数量太多,小红书没有刷到让她不舒服的内容。上述用户觉得,自己好像有些沉迷。
如果说阿里、京东等电商渠道,已经帮助用户很好地解决了“在哪里买”的问题,小红书正在帮助用户解决“买什么”。
“我们的优势在于,不仅有购买的标记,还有用户逛的行为轨迹,这能下意识地反映你是谁。小红书是用生活方式维度的标签匹配商品,还折射近期的趋势。”瞿芳如此解释。
什么值得买CEO那昕认同这样的社区价值。2015年他加入这家公司时,跟创始人隋国栋讨论过是否做电商交易。最终自我否定这个方向。他向「蓝洞商业」分析,交易会让你短期发展迅速,但很快就会进入巨头的领域。把社区的护城河建深更合理。
“我更想获得精准的用户数据。用户更需要一个有内容交互,可以与别人交流的地方。”那昕说。
小红书也承载着这样的诉求。阿里投资这家公司也是看重其用户和社区价值。
有人把它视作中国版Instagram。璇儿以她在美国的生活使用经验感受,Ins是图片社交,更偏个人感受;小红书在图片表现形式上与Ins类似,但内容和社区氛围不太相同。
彭志坚认为,小红书是社区新物种,不能简单对标Ins,感觉更是升级版的微博,加升级版的点评,加升级版的豆瓣,再加电商平台。
据说,内部已经不讨论小红书的定义了。他们更关心趋势,这个社区能吸引怎样的人群,以及为什么是他们。包括小红书现在的主要商业化方向电商,早期90%的笔记没有产生购买,后来这个数字一直降低,但他们不愿迎合用户。
瞿芳说,“在我们的世界里,用户至上,只有满足需求和未被满足的需求,不存在刻意和随意满足需求。”
作者: 翟文婷 来源: i黑马
共2页 上一页 [1] [2]
名气大增的小红书要提防成为下一个拼多多?
社交电商难定义 蘑菇街、小红书、拼多多注定要兵分三路?
小红书的命运归宿:阿里还是腾讯?不可能脚踏两条船
被曝电商部门大裁员 小红书要凉?
综合电商平台纷纷“种草” 小红书们还能带货吗?
搜索更多: 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