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争天下,传统零售企业伺机而动
当下,无人便利店暗流涌动,既有像缤果盒子,小e微店这样靠自身一步步打入市场的,也有淘咖啡这种背后有阿里巨头光环加持的企业。据早期一份不完全统计,海尔、小米和诸多知名投资机构都曾在这一领域下注。

在李昂看来,无人货架的故事是否会在便利店上重演,比较难说。鉴于阿里、京东和亚马逊等巨头企业都在积极入局探索,科技企业在未来将引领行业的趋势,而零售型企业则会根据自身利益来判断是否入局竞争。
相较之下,既没“背景”,也没有供应链基础,或者货币化的创业型公司或将很难生存。
“现在无人便利店可能占地不大,但它依然是一个资产,只要选址得当,就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窗口,并即刻发挥效应,产生现金流。很多科技公司和实体零售企业想通过这个服务,把顾客引流到实体的消费主场景中。”他告诉记者,商家所看重的,是十平方米消费场景背后更广阔的未来。
而在新零售之争中,除了最受关注的腾讯与阿里外,京东近期也频繁参与其中。三者从线下生鲜店的比拼一直延续到无人便利店。
在2017年8月,蚂蚁金服方面宣布开放无人值守技术,商家可通过接入相关开放平台来使用蚂蚁金服的相关数据,除了提高自家技术的市场渗透,也推出了天猫精灵未来馆和淘咖啡这两种无人业态的线下商超。而京东方面除了和腾讯的战略关系紧密外,还在近期宣布计划将于2019年在全国开设500家无人超市。
对于这种高昂的态势,京东集团副总裁与大数据平台负责人翁志告诉蓝鲸TMT记者,在京东看来,相较于货柜,无人便利店是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对传统便利店的一次革命性升级。
“无人便利店相对于传统便利店,能有效减少运营成本及人工成本,而且效率极高。扫码进场、货物识别、离门支付,这是当下无人便利店的主要形式,只用一部手机就能贯穿整个购买场景。同时,无人便利店本身内部的知人,知货,知场相关技术,也可以以不同模块的形式,支持线下传统零售的用户体验和运营优化”,翁志表示。
不过李昂告诉记者,对于科技企业来说,供应链是他们面临的难点问题,而零售型企业要解决的主要还是技术上的难点。这也是为什么在占据了选址和经验两块优势下,传统商超在无人便利店依然会慢阿里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一步。
翁志认为,目前无人便利店最大的挑战在于无人值守的监管问题,但是无人值守商店所提倡的概念并非真正的“无人值守”,而是减少大量人力成本,并实现更快捷的收银效率和购物体验,达到减少店面里的人力成本输出,以及促使自助购物让消费变得更加简单。
李昂的观点与翁志相似,在他看来,监管问题应属于社会问题的范畴,如何保证顾客和便利店的信任关系和社会责任关系,需要一个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就好比共享单车刚出来时,有人担心用户会不会把车骑回家了。包括之前有流浪汉睡在便利店当中,都会产生影响。”
而针对供应链问题,京东与阿里两大企业的战略布局可能走的较为靠前。翁志向记者透露,京东的物流网点在扩展无人零售业务时,也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把京东物流网点作为货品的前置仓,来使补货更高效,并提高商品周转周期,以此来形成京东的竞争壁垒。
而从此前阿里巴巴研究院院长曾鸣提出的S2B2C模式来看,阿里则是希望借用B端的力量来影响市场,通过在线数据化来扶持B端商家,再让B端商家来服务C端用户,以此来实现供应链管理。
最后,李昂表示,对个人信息安全非常令人担忧。目前来看,由于无人便利店购物过程中,需要完全依赖于用户的信息传递,依赖指纹,面部特征,以及支付信息等各种个人信息,因此在数据安全上的隐患也不容忽视。
结语
在相关分析人士看来,短期内,阿里与京东做无人零售的主要目的,仍是通过试点来试探未来的新商业模式。由于阿里和京东在该领域最终仍要走零售路线,并依靠导流获客和客单价来挣钱,因此无人便利店在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之前,仍将停留在实验阶段。
“无人便利店的初衷是进行成本的升级改造,在配送上可能是一天多次,也可能是定点、定时、定量,需要在供应链中更多的精细化处理。所以我觉得大规模复制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是不现实的事情,但能否发展长久,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更契合消费者的需求。”李昂说道。
(来源:蓝鲸TMT 记者:任子勋) 共2页 上一页 [1] [2] 无人便利店是否会重蹈无人货架覆辙? 无人店变有人店?天津首家无人便利店配备店员 无人便利店在东莞布点将提速 不少巨头抢滩市场 香港首家无人便利店诶便利有望6月前落地 步步高王填:无人便利店死路一条,怎么创新都不行 搜索更多: 无人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