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零售的发展现状
零售智能化很早开始,比如自助结账系统。十几年前在澳洲,部分商超开始采用自助结账系统。初期的主要问题是部分顾客会用虚假的条形码扫描,或者买了两件商品却只扫描了一件,因此,自助结账系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我们认为面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机器识别的方法,在客户扫描条形码的同时,对商品进行识别,从而保证顾客没有欺骗性付款。但是自助结账严格而言并不算是智能零售,因为顾客端的体验仍然不佳,经常出现报错顾客需要呼叫帮助,因此许多顾客仍然选择传统付账方式。在去年,蚂蚁金服进行了一个勇敢的尝试:基于信用开设超市。但尝试的结果并不理想,最终收到的货款远低于销售的商品。这种完全基于信用的模式其主要缺点是,缺乏人工智能系统精准识别商品和顾客行为。阿里的尝试是很好的开端但是在当下的社会里仍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
自动贩卖机在近几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日本的传统零售商业模式是比较领先的,很早就开创了便利店加自贩机模式。不同于三十年前,如果借助先进的技术,现在中国的零售厂商可以跨过日本模式,开创新的零售模式,也就是便利店加无处不在的自动零售房。我们预计,未来零售行业中电商占据40%多的市场,无人零售房占据40%,传统零售仅占据10%左右。目前自动贩卖机的主要缺点是顾客只能透过玻璃窗口观察商品,之后需要先付钱才能完成购买,无法通过其他途径预先体验商品,这大大降低了转化率。现在,RFID开门式自动售卖房间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问题。该产品是基于RFID射频技术对自动贩卖机进行改进,顾客可以实现开门取货,关门扣钱,大幅提高顾客体验。虽然仍受到识别区域、射频技术适用介质、识别精准度等的局限,但是“开门”这一举动对无人零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选购过程外,对于无人零售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顾客在无人店时的购买流程更简单,步骤更少。顾客在有人店中需要经过选购商品,结算,付款等流程,如果在无人店中的步骤更多,那么即使无人模式可以帮助商家显著降低人工费用等成本,但是就顾客端而言仍无法颠覆传统零售方式。
Amazon go是基于定位、人脸识别、机器视觉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零售模式,完成了从顾客扫码、选购、自助结账的流程,符合未来零售智能化无人化的方向。但是Amazon go的智能技术支撑较差,比如顾客必须手机APP扫码进店等,如果顾客需要进5个不同的店,手机上就得装5个APP。我们希望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完善这些缺点,不需手机就可以完成整个零售流程。但不能否认是,Amazon go使顾客免于结账流程的贡献是意义重大的,明显提升了顾客的消费体验。
(来源:中信商业 周羽&唐思思) 共2页 上一页 [1] [2] 2035年人工智能助中国经济增速提1.6% 机构: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1.6% “助手”还是“主角”? 医疗人工智能再定位 不再是概念 人工智能时代真的要来了 人工智能会不会带来世纪灾难? 搜索更多: 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