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便利店兴起的几个必要条件,业内公认大概有以下几个: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老龄化水平急速上升以及单身者和双职工家庭增加。
首先,由于消费升级的驱动,中国户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月~2.2万元/月的人群比例不断提升。这些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对价格不敏感,而对购物体验有更高的要求。
其二,80后、90后是便利店的绝对主力。他们追求的是快速、随性、碎片化的消费,时间成本成为很多人考虑的重点。这与便利店的定位完全吻合。
一位便利店忠粉波子告诉记者,便利店的一瓶水要比大超市贵10%以上,但是他不会为了省两角钱去超市买。关东煮、卤肉饭顺手买了就走,况且,很多造型可爱、单价较高的糖果小零食,比如,包着巧克力的跳跳糖、海苔芝士卷等,只能在便利店看到。
这两年,不少60后,甚至50后也更多地踏进便利店的自动门。采访中一位阿姨告诉记者,自从女儿生了二胎之后,自己不仅跳不了广场舞,就连烧顿像样的饭都顾不上。“给两个小孩子烧饭,喂饭,经常累得满头汗,等小宝宝睡了去门口便利店打包两份盒饭,回家跟老头子一起吃。”阿姨告诉记者,便利店的盒饭15元一份,口味很多,觉得蛮好。
多数便利店还不赚钱 价值在于“最后一公里”
这么多大佬纷纷加入便利店行业,看来,便利店真的很赚钱吧?
“其实目前各大便利店品牌还处于盈亏持平,甚至亏损的状态。”一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告诉钱报记者,在行业内,大家所认可的,做得较为成功的便利店品牌,只有1.5个。“1”指的是全家,“0.5”指的是罗森。
“拿上海来说,全家目前约有1000家门店,罗森还保留了约300家,因为大量铺点,总体盈利表现并不佳。”该人士透露。
在此前的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便利店目前最大的赢利点是“鲜食区”。早餐、关东煮、便当、咖啡豆浆撑起了整个店的销量,拿VanGo来说,其在野风现代城的店,就将堂食座位设成了20个,比普通便利店多一倍。而快客,更是将鲜食占比,从最初的10%,调整到了30%,甚至50%。一般来说,食物至少关系到一家便利店40%的生意,为了吸引消费者,各家便利店都在食品上费尽心思。
其次,房租成本高。一位从业人士介绍,目前他所在便利店品牌,在杭城的门店房租,每年增长5%。“加上大量铺点,门店客流量势必有多有少,利润也就被分摊了。”
既然如此,大家为何还要前赴后继往里跳?在杭州VanGo的负责人许焕旻看来,便利店的铺设是为了完整华润万家的业态结构,便利店密度高,与消费者的接触最近,也就能解决大卖场无法解决的“最后一公里”。而在“快递人”眼中,便利店是生态链中省不了的一环。
“从商业价值来看,便利店是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便利店与大卖场的占比是50%多比40%多,而在中国,这个数据是8%比92%,相当于人家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加上消费习惯的变化,便利店一定是未来的趋势所在。”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的盈利状况不是最重要的,在风口到来前,跑马圈地才是正事。
(来源:浙江在线 朱银玲 陈婕 ) 共2页 上一页 [1] [2] 成都便利店深挖“近邻”市场 社区商业发展怎样? 北京便利店餐饮获政策“绿色通道” 亚马逊拟在自家的高科技便利店中销售啤酒和红酒 北京今年计划新增200家便利店 2020年将超2200家 提升用户体验 邻家便利店官网上线 搜索更多: 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