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一到两个品类的批发,这种模式放眼全国的批发市场都不多见。紧邻鸿运名都的红艾儿商行的老板刘占成,也是同王海青一起在西北商贸开新档口的老朋友。搬家之后,刘占成开始更加专注地做彩妆和小品类的批发生意,产品价格定位多在二十元至六十元这种最容易被客户接受的价格段。
实际上,专注于做某一两个品类的批发生意的,不止王海青和刘占成的档口。西北商贸的化妆品批发区,专做彩妆或者护肤的档口还有不少,而在另外两个批发市场,则集中着日化和小商品的批发档口

“专注做名品和日化,我们才能做得更好、更专业。”虽然隔壁档口的彩妆批发去年增长率超过50%,前途一片光明,但王海青依然不做彩妆品类,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像彩妆这种专业性强、“门道多”的品类,他不愿意大量尝试,也无需冒险。目前在鸿运名都的整体销售中,护肤仍占了最大一部分,约60%~70%,还有20%左右是日化产品,剩下的则卖一些小百货。
对于刘占成而言,不做护肤也出于类似的考虑。“护肤和日化类的进货渠道太多,且价格透明,我们去做的意义不大。而一般的公司认为彩妆批发的客单价低,也不愿意做彩妆。我们做得顺手,就专一的做下去。”
不过,这样安稳的好日子,终究还是到了头。没有政府行为的干预,没有化妆品市场的萎缩,更没有地产商将租金恶意上涨,但随着瓜分化妆品市场的渠道越来越多,自2012年起,王海青逐渐感觉到了生意的下滑,亿元级别的日化批发档口也越来越少。
“以前CS渠道(作为批发市场的客户)的份额能占到总量的近40%,但现在只能做到20%甚至更少;去年年销售额的增长率也从过去的30%放缓至10%。经济大环境不好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分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在王海青看来,2012年之前生意好做只是因为化妆品行业里“水涨船高”;过了顶峰之后,再想把东西卖出去,就要动动脑筋,费点力气了。
如何转变,成为当务之急。
从主动教育到被动迎合
对于批发商而言,转变,大多意味着直接转型。从批发商转型为代理商,或者自己开一个化妆品专营店都是行业寒冬中的选择。敦实的西北腹地,同样也感受到了寒冬的威力。不过比起转型这种激烈的改变方式,这里的老板们更趋于保守,考虑更多的是从“卖什么”入手。
“只卖自己想卖的东西是错误的,思考消费者需要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去年起,这样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及,“客户需求”成为化妆品零售店转型之际最为关注的东西。对于批发商来说,零售店老板就是他们的客户,零售店老板要卖什么,他们就跟着进什么货。
商家对消费需求的左右作用越来越小,相反,消费需求的改变,正在倒逼着批发市场变得越来越“被动”。而后退一步,反而能获得更大的空间。
陕西省化妆品市场成熟,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日益变多。以防晒霜为例,王海青告诉我们,几年前,还是化妆品店BA要教育消费者要每天必须用防晒、怎么用防晒;而现在,从刚过完年就有店家来进防晒了,一直到10月份可能都还有客户在问,这正是源于消费者的防晒意识越来越强,需求也越来越多。

“所以,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需要被教育,而是需要去迎合。”王海青表示,今年他在店内进了不少小百货类的商品,如毛巾、袜子、水杯、洗漱包等,这些小商品在今年的陕西市场被视为吸引客流进店的“引流品”,也是本地化妆品店的转型方向。
面对日新月异的化妆品市场,王海青在努力跟上变化的脚步,除了引流品,他还有意引进进口品资源。
“现在的进口品太多,鱼龙混杂。我们正在找报了关税、有正规手续进来的进口品牌。其实成本也没有比水货高多少,但店老板可以卖得更安心。”
这些对本地人消费习惯和心里价位都摸得十分清楚的元老级批发商,与这个西北第一重镇一样,即在努力革新,也不忘商业初心。(来源:品观网 作者:徐玉婷) 共2页 上一页 [1] [2] “无硅油”洗发水更健康吗 专家:不要盲目相信 用滋源洗发水,秀发《微微一笑很倾城》 揭秘:资生堂洗发水曾在中国栽跟头 竟是因为这 2015中国4大洗发水企业是谁?它诞生2年做10亿 有了滋源无硅油洗护,洗发水再也不需要换着用 搜索更多: 洗发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