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明天,什么样的商场能够活下去
没有差异化,不仅是商场,整个城市都会同质化。有人将这番景象归纳为“没文化”的表现。但这么一来,是否把商业问题拔得太高,跟文化问题扯到一起去了?
在晁钢令教授看来,这个说法完全有道理。原因在于,今天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不再以购物为主。“特别是在网络购物的冲击之下,购物的需求相当大一部分已经可以在网上解决,那么到商场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讲是体验。体验背后,其实就是文化。除了像K11这种以特展的方式导入一些真正的文化、艺术来吸引消费者之外,商业的本质其实也是有文化的。”
业态创新的几种可能
未来的商业业态,如何更有文化?晁钢令认为会有以下这几种可能——
一种是主题商店。
这在国外已不鲜见,由一个主题而不是一个个品牌来组织整个商店、商场的内容架构、服务流程。比如,出租汽车司机商店、魔法商店。根据不同市场人群的特殊需要,去设定一些特定的主题。让这部分人群觉得,这就是我的商店,非常愿意去。
台湾有一种家庭主妇商店。家庭主妇所需要的一切,从厨房到客厅到卧室,大大小小零零散散的商品通过新的主题构想,被有序地放到一起。让你感到,去了以后,居家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商场还经常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与家庭主妇一起探讨,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这背后就是一种文化。
另一种叫做DIY商店,让消费者亲自动手参与的一种商店。
现在上海已经有一些类似陶艺制作教室、西点烹饪教室那样的商业场所,自己做完可以拿回家。国外还有一些开在高级购物中心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小礼品设计教室,非常有吸引力。你可以在专业的指导下,将商店提供的自己平时不便于收集到的材料,设计、制作、加工成具有个人特点的精美物件。
还有一种叫高端会员制商店。这种商店有点像高尔夫俱乐部,属于“身份消费”的一种。需要付很高的会费,但是会员可以进入到专属的区域,选购到一些特别订制的商品、款式、服务。这背后有品牌文化也有商业文化的支撑。
上面这些创新,国外已经有很多,国内还比较少。是否因为我们可观的人口红利,就已然让国内商场活得挺好,以至于他们反而没了危机感?
晁钢令直言,“接下来很难活得很好了”。根据专业预测,以上海商场为例,接下来就会进入新一轮大洗盘。“从前年开始,上海已经有不少商场出现了关店现象。租金上去以后,很多商家受不了,就往外退了。一退,商场就空了。甚至在我们一些主要商业街上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在这种状态之下,如果大家不创新不转型,恐怕真的没活路了。”
美学上的较量已经开始
全世界的购物中心,正在面临从招商、建造到美学的一系列转型。近阶段,上海一些商场也以“建筑美学”“生活美学”来吸引顾客,但能够形成深刻印象和固定消费人群的还不多。对此,晁教授的评价是,和国际上一些主要城市比,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在我们身边,新天地是这方面一个比较老的例子了,实际上它就体现了一种美学,从购物环境到整体的商业氛围,都体现了老上海海派文化的美学特色。环球港的设计也请了一些国外的设计师来操刀,从整个建筑到室内装饰,也很强调自己的美学。使你不管买不买东西,进入到这个商场,都会觉得很不一样。”
但晁钢令进一步指出,当下的商场美学较量,最严峻的问题在于,有时候商业美学不仅在于商场的内部,能否体现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还在于你这个商场和整个周边环境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是否协调,走哪一种协调路线。进一步来说,你是市中心的商场,那么你可能得是一种市中心的美学。你在特定的功能区,可能就得阐释一种功能区的美学。
在这方面,晁钢令推荐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一带的商业实践。“当然,无论你以怎样一种美学来经营你的商场,还得看你里边的商品、商业结构、商业布局,能否符合目标人群内心的期望。专业上管这个叫制造亮点、制造兴奋点。这是商业美学最关键的问题。你没有亮点,人家就兴奋不起来。你自我感觉再好,那也是不行的。”
未来五年的上升空间在哪里
业界普遍认为,未来五年,购物商场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晁钢令将这种判断的涌现归因于“理性回归”。“人们曾经将网络购物对实体商业的冲击看得很大,甚至无限扩大。有一种说法,2020年,50%的消费会在网上实现。我现在就可以告诉大家,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
为什么错了?因为现有数据表明,从2008年的“最高峰”、年增长率达到128%开始,网络购物年增长率此后逐年下降。2013年是59.4%,2014年是48.7%,2015年是33.3%。根据晁钢令的测算,到2020年左右,网络销售占整个社会销售的比重可能不会超过20%。“目前网上销售和我们的实体销售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商品资源没有明显自主特色、所售商品大部分同质化。现在网上销售又出现了一些不规范、不可控的地方。”
那么,我们的经营者、管理者,已经为这场正在发生的“实体商业变革”做好准备了吗?
晁钢令所在的研究团队最近为大型商业企业转型导入了一个新观念:希望他们能够成为“集成商”,增强自身的采购能力,增加自主经营品种的比重,对于能体现特色的商品尽量自营。
集成商的典型代表是香港利丰集团。2013年,利丰集团净利润达7.2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7%;此后两年,也始终能够在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不断上升。它是如何做到的?关键在于能够很好把握货源供应,且坚持从世界各地采购最便宜的原材料,自行设计、加工,构成自己独特的商品资源。
晁钢令认为,“这是一个商业企业在整个市场总体供过于求时能够取胜的关键。未来五年,谁能够这么做,谁就能最先获得成功。”“如果你的自营比重达到30%或者50%,你就很成功了。”(解放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上海商场巨型滑梯昨日启动 5楼到1楼仅用16秒
上海商场的互联网试验:与电商的顾客争夺战
上海商场纷纷安上“猴”元素 布置一新迎接新春
跨年夜上海商场销售火爆 第一八佰伴卖出6.4亿元
上海商场年末促销战打响 消费者表示意义不大
搜索更多: 上海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