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商网讯:一篇《顶级品牌撤离 "外滩某号"失宠》的报道,让上海外滩这个曾经披着无数大牌光环的商业“金地”尴尬地暴露在媒体聚焦之下。曾经奢侈品牌的必争之地,为何日益衰败?撤离的门店,又在何处重新落地?从繁华到落寞的外滩,同奢侈品的在华10年,共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
外滩10年繁华风光无限
哪怕是在不太景气的今天,能让的奢侈品牌底下高贵头颅的商场物业也不多,但外滩在10年前就做到了。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畔,沿江的26幢万国建筑博览群是百年上海的一个影子。
2003年,阿玛尼选择外滩3号作为进入中国的首家店铺地址。当时,它获得了一层共计1100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在2004年之后的几年,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能量的不断释放,国际大品牌开始对中国市场青睐有加。这里特有的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等多种类型建筑与欧洲大牌找寻的文化气质一脉相承,使外滩成为奢侈品牌竞相争夺的宝地。
运营外滩3号的HouseofThree公司,在经营模式上以自营为主,只有少量店面外租。其执行董事艾伦·赫普伯恩(AlanHepburn)回忆,当时找过自己的大品牌不胜枚举,但他无法为它们腾出空间。当时在外滩拥有一席之地成了品牌身份的象征。“那时候想进入外滩不是付得起租金就可以。”高力国际商铺服务部董事洪淑慧告诉记者。
一时间,全球最奢华的时尚品牌在外滩随处可见。卡地亚(Cartier)、杰尼亚(ErmenegildoZegna)、百达翡丽(PatekPhilippe)与宝诗龙(Boucheron)入驻外滩18号,杜嘉班纳(Dolce&Gabbana)旗舰店撑起了外滩6号的门面。热闹的不只是奢侈品,高档餐饮和高端休闲也涌入其中。
如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和纽约的第五大道,彼时的外滩俨然是顶级奢侈品云集的新地标。
当大牌不再需要绚丽橱窗
随着8至10年的租期到期,一些品牌开始重新考虑外滩的价值。
曾经,大牌们要的是“外滩”这个知名的橱窗和“广告位”。对于刚刚进入中国的这些品牌来说,外滩精美的橱窗就像一把打开这个市场的钥匙,让它们被迅速熟知。如今,品牌考虑的更多的是租金成本、客单价和购物空间的营造等问题,外滩的显然已经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开辟了外滩奢华之风的现代版的“外滩3号”,目前仅剩下近期成为国内年轻人新宠的德国奢侈品牌MCM一家。曾经大名鼎鼎的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杜嘉班纳(Dolce&Gabbana)、HUGO BOSS、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宝诗龙(Boucheron)等顶级品牌均已撤出。
有观点指出大牌的“逃离”源于过分高昂的租金和眼下国内奢侈品行业的不景气,但外滩18号执行长邓懿德在接受时采访时却表示和租金的关系并不大——“其实我们根本不贵,南京路、淮海路的租金远远高过外滩。问题在于,二三线城市的业绩比上海、比一线城市好,这已成为事实。哪怕我不要钱,他们愿意来吗?”,“一些大品牌已经不再需要借助外滩这个平台为他们做推广,而且现在中国国内的大环境,更是让他们都到了冲业绩的时刻。当那些奢侈品牌把眼光放到人民币上时,外滩的处境就很艰难了。”
“虽然过去几年,政府都有志于把外滩打造成为生活功能性区域。但不可否认,就外滩的现状来看,它仍旧以金融、旅游为主。大客流并不有利于零售业发展,零售和旅游是两码事。况且大量的游客以及停车难问题使得外滩整体区域并不舒适。” 邓懿德说,“你知道上海人到了周末都不会来外滩的吧!因为根本不能停车。而来买东西的人,谁愿意半天找不到停车位,最后踩着高跟鞋走老远来外滩?这跟大型的购物商场完全没法比。”
“明年的情况或许更糟。” 邓懿德向记者透露,“明年其他品牌的合同也都要到期了,我们做好了最坏打算。最坏打算是连杰尼亚和卡地亚全部撤出。” 共2页 [1] [2] 下一页 哈森贝集团24亿美元收购奢侈品零售商萨克斯百货 英国签证挡住中国游客 奢侈品零售损失2亿欧元 奢侈品饥饿营销法:三年等一包 价格上百万 奢侈品去logo成潮流 炫耀消费依旧存在 奢侈品销售月薪不超1万2 内买折扣作福利 搜索更多: 奢侈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