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格力在新能源方面已有所布局。2011年,格力斥资1.5亿元在珠海建立专业化锂离子电池企业珠海格力电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格力组建智能装备研发团队;2015年,又注册成立了珠海格力电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此次收购,将成为格力的又一布局。
资料显示,珠海银隆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6.4亿元,从2011年起,在经过几次收购后已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到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充电设备的闭合性循环产业链。2015年前三季度,银隆新能源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9.36亿元,同比增长51.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7658.69万元,同比增长19.18%;公司资产总额62.9亿元,同比增长48%。
谈及收购珠海银隆,董明珠曾表示,目的是“进一步地把我们环保能源的一些技术融入到新的领域里面去,以后我们可能不仅是造一辆环保能源的汽车,也要把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做得更好”。
珠海银隆进入格力体系之后能不能比原来做的更好?在刘步尘看来,格力会向珠海银隆投入资金,助珠海银隆发展,“但是也不要对银隆太乐观,毕竟银隆在汽车行业没有多大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珠海银隆新能源汽车拿下销售订单7000辆,其中完成生产纯电动客车3189辆,累计增长2228%,不过所占市场份额为3.6%,年销量仅排在全国第七的位置。
多元化战略遭质疑
除了外行造车的不确定性之外,格力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不被看好的原因还在于其屡战屡挫的多元化战略。
长期以来,格力都是专注于空调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包括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等产品。格力能成为全球空调行业的领导者,很难说不是与他对空调的专注有关。
近年来,由于空调增长的乏力,格力开始不断探索多元化道路。然而格力的多元化战略似乎陷入到困局当中,无论是大松小家电,还是晶弘冰箱,都没有给格力带来太多的惊喜。去年董明珠高调推出格力手机,并数次向小米“开炮”,每每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可至今格力手机在市场上仍难觅踪迹。
“从小家电到冰箱再到手机,而今又要做汽车,回头看,格力多元化战略开的花多,结的果少。”刘步尘表示,以格力做手机为例,手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格力既没有领先的技术也没有领先的产品,甚至连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能力都没有,根本不能和华为、小米竞争。
这或许正是业内所担心的问题。此前家电企业因多元化进入汽车领域而走向衰落并非没有个例。春兰集团一度是中国空调行业的王者,上世纪90年代进入重卡领域。春兰重卡曾红极一时,甚至实现过年利润2亿元的辉煌,不过转瞬即便没落,甚至拖累其原本的空调主业。
新能源汽车在格力的多元化道路上能行驶多远,或许仍有待时间来观察。
梁振鹏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格力做的晶弘冰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非常低,大松小家电也很难在市场上看到。对于格力而言,之前在家电领域的相关多元化都做的非常失败,现在进入汽车领域做非相关多元化,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小。”
来源:法治周末 共2页 上一页 [1] [2] 格力除湿机在美被罚1亿 与合作伙伴官司仍未了 小米发布999元IH电饭煲 对标格力1199元产品 董明珠豪言壮语:雷军的小米永远打不过格力 格力赶搭新能源汽车热潮 家电造车魔咒能否被打破 格力业绩下滑谋业务整合 进军新能源车或得数百亿补贴 搜索更多: 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