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手段遭遇诟病
中国经济网记者曾就大智慧电话营销疑涉骚扰一事,询问大智慧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人士,对方并不认为推销电话涉及骚扰用户。“这对于企业来讲,应该是一种很正常合理的、普遍的营销手段,并不能简单粗暴的界定为骚扰电话,每个用户的需求不同,有些人可能认为与自己无关的电话,打来几次,就成了骚扰电话”。
而对于记者询问为何周女士在明确拒绝对方电话后,推销人员仍然频繁打扰时,对方称,这可能是有人假借大智慧名义进行骚扰,或者是对用户的定期回访。
有业内人士称,申请免费试用的一个月是很关键的一个月,这直接影响到试用人能否直接“变现”。而这一个月,营销人员肯定要轮番上阵,劝试用用户购买。
然而,这种营销手段却为大智慧引来不少非议。小周的遭遇绝非个例,记者在某网络公共平台上发现,关于“大智慧骚扰电话”的投诉着实不少。
记者联系到一位在微博上抱怨的北京张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常接到大智慧的骚扰电话,挂掉又打来,明确告知不需要对方产品,而对方还是一直如此,直到其后来说要报警,对方才肯罢休。
而据深圳电视台财经生活频道8月13日报道,记者在注册大智慧账号不久,便频频收到客服打来的电话。他们向记者推荐了一些优质的股票,并表示未来上涨潜力很大。而在随后的两天里,记者对这些股票保持关注,却发现这些所谓的“优质股票”不仅涨幅不大,反而有所下跌。此后,记者又陆续接到客服电话,客服开始向记者推销起了其价格不菲的炒股软件。
恒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翊称,大智慧客服人员所推荐的股票都是他们根据热点搜寻整理的,并不能仅仅靠这些预测市场行情,炒股软件充其量只是一个参考工具,花费不菲去购买软件是得不偿失的。
而职业投资人王东则认为,如果这种骚扰行为的确是出自大智慧这样的上市公司,且被当做一种营销手段,那的确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8月31日,大智慧公司公布中报,财报显示,今年1到6月份,大智慧公司亏损1.46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9059.97万元,每股亏损0.081元。
在此背景下,作为大智慧公司在7月初即重磅推出的炒股软件—大智慧365,是否能在其饱受争议的营销手段下,赢来真金白银,助力大智慧扭亏呢?
信息泄露原因仍成谜
来自于大智慧的推销电话骚扰已让消费者不堪其扰,而无数不明来源的理财、投资电话同样折磨着这些大智慧用户。
据8月2日报道,有不少消费者反应,在申请试用大智慧365软件后,便频频收到骚扰短信和电话,向其推荐各类理财信息。消费者怀疑在注册大智慧365后,自己的信息遭到泄露。
据悉,大智慧365软件在上线之初便推出免费试用服务,用户如想获得免费试用权限,需用自己的手机号码进行注册,用户怀疑就是这一举动,让他们的信息遭到了泄露。
8月中旬,中国经济网记者曾就此事询问大智慧公司,对方回应称,此事已报警,事发原因正在调查当中。而事情发生后,我们的服务商也已对我公司客户信息进行了重点保护,新用户一般很少再受到骚扰。
近日,记者再次询问大智慧公司该事进展如何,对方回应仍与此前如出一辙,称依然在调查中。
不过,电话、信息骚扰问题的确存在解决困境。深圳市信息行业协会秘书长陈一木在接受深圳电视台财经生活频道采访时表示,由于信息泄露源头很多,目前对电话骚扰的监管仍然面临技术上的难题,信息轰炸的困境短时间内很难解决。(中国经济网)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大智慧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