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一年多之后,登陆中国市场 11 年的韩国商业巨头乐天玛特最终选择退出。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乐天集团旗下零售超市乐天玛特在华 93 家门店宣布向利群股份、物美集团出售的基础上,余下未能出售的 12 家店铺,也拟在年内彻底关店。
号称‘亚洲零售业之最’的乐天玛特就此将彻底告别中国市场。乐天百货也因近两年在华亏损高达 1400 亿韩元,计划裁撤。与当年鲸吞万客隆入场的豪气不同,韩国乐天离开中国走得拖泥带水,满心不甘。
这不是韩国大企业第一次在中国碰壁。易买得作为韩国零售业巨头, 1997 年进入中国市场,巅峰时在华分店接近 30 家, 2017 年将仅存的 5 家分店卖给泰国正大集团,从此退出中国市场。同年,受三星 NOTE7 爆炸门影响,三星手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由 20% 下降到不足 2% 。曾经位列全球第三,与诺基亚、三星争锋的 LG 手机,因性价比低而被称为‘花架子’,已经连续两年未在中国市场推出智能手机了,其中文官网早已悄悄撤下手机栏目。
三星、LG 、乐天……这些企业在韩国是名副其实的‘财阀’,进入中国市场后却屡屡受挫。抛开商业竞争等外部原因,其本身存在的企业弊端也很值得探究:韩国‘财阀’企业过于依赖本国的‘政经关系’;企业体制落后,发展过程中没有进行相应的内部改革;企业过于强调‘韩国意识’,进入东道国后刻意避免本土化。当带资入场的‘韩国模式’新鲜感褪去后,脆弱的韩国大企业与如今的中国市场已是格格不入。
《春夏秋冬又一春》| 痛不可怕,不肯反思才可怕
这份‘格格不入’可以从韩国乐天的历史说起。乐天集团创始人是韩裔日本人辛格浩,当年和很多韩国年轻人一样,去日本留学,并凭借优秀的个人能力和经营理念,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日本获得投资创立日本乐天,随后反哺韩国,创立韩国乐天。
与大财阀林立的日本不同,二战后的韩国尚属商业的‘蛮荒之地’,到了朴正熙执政的时代,韩国政府为求快速发展经济,从各行业中选择几家企业,政府为企业提供信誉担保,企业借机举债经营,快速扩张实现规模效应。
三星、现代、 SK 、 LG 、乐天等如今韩国五大企业,无一不是因此发家。从一开始,这些韩国企业就被注射了国家基因,这种基因不仅使其‘富可敌国’,还造就了韩国的财阀政治。
政客追逐权力,企业追求利益。出于各自需要,企业出资帮助政客参选,政客获得权力后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这种韩国政府与大企业间维持‘蜜月’的方式,正是源于政府主导型经济下对企业的扶持。
‘铁打的财阀,流水的韩国总统。’虽然这样的方式让韩国总统成为高危职业,企业也很可能遭遇丑闻,但高额的回报还是使其一届届地沿袭下来。
1995 年,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秘密政治资金丑闻被揭露,令舆论大哗的不止是其收受贿赂金额的庞大和频繁,还有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定期向其提供巨额政治献金。类似事件从未断绝,所以‘萨德换地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这就不可避免地让乐天在华的经营,变得无比艰难。
长期不正常的政商关系,令出海的韩国大企业不时卷入外交事件当中。在韩国国内,利益可以换取庇护。然而,韩国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已然迈出,摆脱韩国‘财阀经济’的思维,才可能在海外,特别是中国,走得更好。
《局内人》|身在局外,心在牢中
其次,韩国大企业的业务范围广泛,可称为‘商业帝国’,也和帝国一样,保持着东亚传统的家族企业模式。家族企业本身不是问题,据统计全世界 500 强企业中 40% 的企业仍由家族所有或经营,但不思改革的家族企业模式就会出大问题。
乐天集团就是个典型例子。日本乐天规模尚小时,创始人辛格浩和弟弟辛春浩就为乐天经营权争斗。在韩国乐天超过母公司日本乐天之后,辛格浩的两个儿子爆发夺权之战,辛格浩一家全数卷入这场争斗,辛格浩先是解除大儿子职务,又想为大儿子扳倒二儿子,结果被妻子和二儿子联手扳倒。内斗结束时,辛格浩已经 92 岁高龄,公司管理层动荡不安。
除了家族内斗,乐天集团还采取内部现金循环机制,各个子公司之间交叉持股。这一机制不仅减少了外部举债,更是层层增强了辛氏家族对乐天集团的实际控制力。
这种模式并非乐天独有。 2003 年,SK 集团第二代掌权者、董事长兼 CEO 崔泰源因涉及非法股票交易和一宗价值 1.5 万亿韩元的舞弊案被捕,被判入狱三年。 2013 年,崔泰源又因侵吞 465 亿韩元公司财产而被判 4 年。 共2页 [1] [2] 下一页 又一家零售巨头将撤离中国市场 乐天玛特们怎么了? 与乐天玛特缠斗十年,物美赢了? 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乐天玛特败在哪儿了? 乐天可能会在年底全面撤离 “大卖场”在中国变凉 乐天集团两次输血均失败 乐天玛特无牌可打退出中国 搜索更多: 乐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