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合肥纯“体验式消费”商业难继
在新消费模式“挤出”效应下,近年来,合肥最早一批的旧商业日子并不好过,元一商圈不过是改革不及时的一个缩影。
作为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一样的合肥首批商业中心的代表,淮河路步行街以横向发展及其多元化的供给,尚能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元一商圈在纵向发展方面,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近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对合肥多家经营不善的商业中心进行了探访。
在滨湖新区要素大市场美食街,负一楼十几家餐饮店基本看不到顾客身影。有的店铺甚至已经关门歇业。由于前来消费的大都是倚靠大市场办事的消费群体,一到周末便门可罗雀,附近虽有居民区,但被几条主干道隔开了,很少有居民过来吃饭。
在明发商业广场,其商场内部,发现整栋四层商铺中,只有入口处有十多家店在正常经营,其他大部分商铺已是“铁将军”把门。商户们意见很多,但是整体并无更多的创新内容。
此前,江淮晨报曾报道过“金鹰”撤出合肥、沃尔玛并购“好又多”超市后水土不服接连闭店、丰乐大酒店关门等诸多商业支撑不下去,选择关门的案例。
合肥学院房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凌斌介绍,现今实体经济不景气和实体零售业利润下滑已是普遍情况。此外,合肥滨湖、政务区等新商圈的打造,势必会加速老商圈的人口分流情况。在其看来,缺乏创新,难以聚拢人气,是合肥诸多商业综合体难以支撑的直接原因。
“合肥发展比较好的综合体,定位都比较清晰。如果体量大,会选择面向全市乃至全省,低中高档商品都有。如果体量不大,就针对周边人群,做精做强。”安徽省清源房地产研究院院长郭红兵分析说。
合肥市商务局介绍,在商务领域,商场、超市、餐饮、酒店被称之为城市的“门面”,其发展得好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
记者采访获悉,由于土地性质的原因,上述商务领域,大都集中在商业地产范畴。细分来看,城市综合体可以理解为是以建筑群为基础,融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城中之城”。在合肥目前的综合体中,几乎涵盖了商务综合体、商业综合体、生活综合体、单一综合体、综合体集群等几种综合体模式。
而包罗如此多行业领域的“城中之城”,其发展好不好,其原因是极为复杂而综合。
数据显示,目前合肥市在商业综合体领域,正在运营、正在建设以及正在筹建的,达到将近2000万㎡,按照人均商业地产的份额,甚至远超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不过竞争未必是坏事,但是旧商业综合体的纯“体验式消费模式”,在新消费模式“挤出”效应、电商冲击、经济总体形势等诸多原因的绞杀下,关门不足为奇。
未来:重点商圈“实体展示体验+即时线上交易”
《合肥市“十三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提出,合肥将着力构建“两核四区多中心”的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和时尚购物之都。
未来,将建设重点物流基地园区分拨中心、区县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三级配送体系;鼓励建立城乡配送联盟,通过共享物流资源、统筹协调管理与分配,重点着力在快速消费品、生鲜食品、快递等领域率先实现城市共同配送。
同时,合肥将积极推进主要商圈“O2O”商业模式的发展,强化商圈的产品营销、展示和体验功能,建设具备交易功能的商圈网站,鼓励各类商业品牌进驻,实现重点商圈“实体展示体验+即时线上交易”服务模式。
对于商业综合体而言,合肥除了引导商贸综合体差异化发展,引导传统商贸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规划》还明确要求,将深入挖掘合肥滨湖、旅游、历史、人文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集休闲、旅游、购物、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特色鲜明的体验消费节点。
(来源:江淮晨报 王刚) 共2页 上一页 [1] [2] 大悦城、太古地产、百盛、华润置地Q1表现向好 百盛第一季度扭亏转盈 实体零售转型之路仍艰 百盛三年首次扭亏 转型期内到底做了什么? 百盛国内首家购物中心发力 金狮广场助力业绩增长 购物中心成百盛救命稻草 搜索更多: 百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