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一位名约翰·森姆尔·施怀雅的英国远渡重洋抵达上海,开启了一场中国商业冒险。150年后,由其创立的太古集团,已经成为中国香港及内地广为人知的企业。
2016年是英国太古集团成立200周年,同时也是其进入中国150周年。历史悠久的企业并不少见,但或许很少能够像太古这样,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成长150年,并涉足地产、航空、飞机工程和维修、饮料和食品、冷链物流、船务代理等多元业务。
站在150年周的时间线上,太古已经在谋划中国的进一步投资计划。
“太古会继续投资于那些我们了解的业务领域,同时会考虑所有有潜力的商业机会。”6月7日,《太古之道—太古在华一百五十年》纪念图书发布会上,香港太古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史乐山如是表示。
在华150年
太古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16年约翰·施怀雅于英国利物浦成立的一家小型进出口贸易公司,最初主要经营纺织品进出口贸易。
受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半个世纪后的施怀雅家族开始拓展对华贸易。1866年,约翰·施怀雅之子约翰·森姆尔·施怀雅远渡重洋抵达上海,与他人合作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
与所有外国商人一样,这个英国人很快就为自己的洋行选了一个中文名字——太古,意为“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太古的中国故事由此开篇,开始从事对英国的茶叶和丝绸出口,并拿下了航运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代理权。到19世纪末,已拥有上海最大的火灾保险业务,并聚集了规模可观的海事及意外保险业务。
1872年,施怀雅在香港组建了太古轮船公司,随后将业务拓展到了新的领域,于1881年成立太古车糖公司,在香港岛的鲗鱼涌建造了炼糖厂。1900年,太古船坞在毗临太古糖厂的陆地上动工兴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太古带来了沉重打击,太古船坞和太古糖厂遭轰炸而毁坏殆尽,位于中国各地的物业被损坏或摧毁。太古随后结束在中国内地的商业运营,并转而巩固香港业务。
1950年,太古糖厂恢复了生产,太古船坞也为太古轮船生产了战后的第一艘班轮。
20世纪70年代成为太古历史的另一个转折点。由于无法与区域内低价生产商竞争,太古糖厂于1972年关闭,并集中精力从事包装及经销业务。同时,太古船坞位于香港岛的生产设施也由于大型集装箱运输时代的到来而没落。
太古船坞和糖厂腾出的大量土地,促使了太古地产的成立。由糖厂及船坞改造而来的太古城以及太古城中心,是太古地产最早的发展项目。
1985年,太古地产着手开发位于香港金钟的旗舰项目太古广场。
2002年,太古地产迈入内地,以合资形式在广州开发大型商业文化综合项目太古汇。此后,太古地产在北京、上海、成都等一些主要城市投资建设地标性的商业地产项目,并建立了酒店品牌。
截至目前,太古集团在全球的员工总数超过13.6万人,在中国内地拥有员工约3.3万人。凭借多元化的国际投资组合,太古集团已远非200年前初创时的那家贸易公司。
然而,由施怀雅家族连续六代执掌的太古集团,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家族企业。从150年踏足上海,到今天在中国市场涉足地产、航空、飞机工程和维修、饮料和食品、冷链物流等多元业务,太古在华发展史,也即是其生存之道的体现。 共2页 [1] [2] 下一页 一个商业地产人眼中的成都远洋太古里 香港太古主席史乐山:太古未来会有更多在华投资 深圳影院爆发式增长 华夏太古影城下半年将开业三四家 GUCCI将进驻广州太古汇 万宝龙迁到商场另一位置 多个奢侈品牌业绩下滑 广州万宝龙太古汇店停业 搜索更多: 太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