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钱的故事让顾客感动几十年
80岁的严大妈是这里的老顾客,有件小事一直让她记在心里。1969年,严大妈刚从部队转业,家也搬到了这附近,在会城门商场为新家置办东西,顺便花6块钱买了条秋裤,交钱的时候严大妈给了正好的,但售货员没看清,以为少给了一块,让严大妈补交。严大妈也没心思计较,就多给了一块。
过了好长时间,有一天严大妈从商场门口经过,一位老售货员叫住了她:“同志你等一下,那天你买了条秋裤,我们晚上算账发现确实多收了一块钱,我们经理为这事儿一宿没睡觉,特别过意不去,非得让我找着你把钱退给你。”
“当时我早忘了这茬儿了,但是他们一直记着,绝不亏了顾客,有情有义。”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严大妈一提起这件事,仍然觉着暖心。在这里,虽然隔着柜台,但顾客和售货员之间却存着老朋友般的情谊。 
柜台上摆了20多年的飞跃样鞋,另一只早已不见踪影。鞋底的标价一改再改,20、24、30都被圆珠笔划改。这只样鞋被无数顾客拿起又放下,最终停留在了40元时代。千龙网记者 包萌 摄
关张后员工工资照发
商场现任经理陈凤根18岁毕业就到了这里上班,到现在已经22年。“这里以后就租出去了,不会是商场,也不会再卖老国货了。”陈经理告诉千龙网记者,会城门商场关张并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利润太低,员工一个月只能开2000来块钱的工资。为了维持运营,本就不大的商场还辟出了三分之一的面积出租给私人商户,卖的也是中老年服装或是小裁缝铺。“要关张了,这俩月的租金没收,让人家甩甩货,也找找新地方。”陈经理说。商场关张以后,员工可以自谋出路,但工资还会照发,直到公司倒闭。
会城门商场1952年开张,1999年从集体所有制转为股份合作制。60年一甲子,它在市场经济建立之初的八九十年代经历过辉煌,在超市电商陆续登场的新千年苦心为继,它是老街坊几十年生活记忆的重要部分。可再多的“情怀”终究抵不过惨淡的营业额。2014年11月30日,风雨飘摇62载后,这家国货老商场正式走进了历史。 (千龙网 记者 包萌) 共2页 上一页 [1] [2] 北京62年会城门商场因经营压力将关张 老主顾抢囤国货 搜索更多: 会城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