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的新产品拓展总比别人慢一步,而旗下曾对集团销售贡献最大洗涤、洗护产品品类,又由于本土企业发展迅猛,大大削弱了产品的利润,与此同时,宝洁旗下个人护理产品又因上质量黑榜,遭遇信任危机。
2月下旬,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卫生巾样品的技术指标、微生物指标和产品标识三大类指标进行测试,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显示,宝洁公司生产的“护舒宝”牌棉柔丝薄卫生巾、“朵朵”牌棉舒超薄卫生巾等2种样品的实测数据不达标。
即便如此,宝洁公司仍表示将积极开拓中国市场,“中国仍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仍然有继续增长的机会。”上述宝洁人士表示。
2013年底,坚守一二线市场的露华浓品牌因水土不服退出中国市场。“我们整体权衡了一下在中国市场上拓展业务的机遇,以及这些活动所需的成本,得出的结论是,眼下离开中国市场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露华浓公司发言人Elise Garofalo表示。2012年,露华浓中国区业务仅占增长总数的2%。
同样退出中国市场的还有欧莱雅旗下品牌卡尼尔,这也是欧莱雅首度在华收缩战线。在卡尼尔在进入中国时,被定位于集团品牌“金字塔布局”的底端,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年轻化产品。不仅价格定位较低,销售渠道也是更便于低线城市消费者购买的商超店。
但卡尼尔所面临的低线城市,市场要更分散、更复杂。很多低线城市的消费习惯差异很大,并没有成熟的百货商场和卖场,甚至没有小型商超渠道和化妆品店。开拓初级市场,意味着,渠道商也有更复杂的诉求和特性。
与此同时,2000年之后,外资化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难度加剧,品牌成长、成熟周期也逐渐拉长。卡尼尔尽管前期做了深入铺垫,仍败走于中国内需市场的复杂性。欧莱雅旗下同为大众化妆品的巴黎欧莱雅和美宝莲,早7年进入中国市场,则取得更稳固的优势。
最终,百年卡尼尔品牌因无法更好的深入内需市场,被欧莱雅集团宣布退出中国,成为外资品牌深入中国低线城市的试金石。
加码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减速的时候,并不影响中国市场自身的迅猛发展。欧莱雅与麦肯锡联合所做的调查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美容化妆品市场。2011年,中国在全球市场的销售份额排名第四位,预计202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跃居第一。
为此,欧莱雅异军突起,频频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在砍掉大众化妆品旗下的卡尼尔品牌后,欧莱雅又将多类新品带入中国,例如YSL圣罗兰美妆等。
“圣罗兰美妆是彩妆主打品牌,跟现有高端的化妆品品牌是一个很好的互补,兰蔻和赫莲娜都是护肤品牌,这样是非常好的互补,也使得在中国市场得到非常长足的发展。”贝瀚青表示。
贝瀚青介绍,今年1月,欧莱雅收购本土品牌美即面膜获得商务部批准,预计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交易,届时,美宝莲、巴黎欧莱雅和美即,将成为大众化妆品旗下强势品牌。对于之前收购的小护士品牌,贝瀚青称,“销售确实面临很多挑战,但它是有潜力的,我们目前还没有放弃。”
2月,日本资生堂化妆品集团宣布,以2.3亿欧元将旗下法国化妆品品牌思妍丽和凯伊黛,出售给欧莱雅集团。
欧莱雅是在去年10月向资生堂提出收购方案,双方展开排他性独家谈判。这离欧莱雅宣布收购美即品牌,仅两个月时间。据悉,这两个品牌的年收入达到1亿欧元左右,曾使资生堂集团在全球美容机构、水疗中心和发廊的专业护肤市场中位居第二。
这被视作日本资生堂收缩战线,资生堂公司发表声明称,未来专业美容美发领域的重点在于加强以日本和中国为中心、在亚洲正快速成长的“资生堂专业美发”品牌,以及在欧美市场确保其稳定成长性的品牌“嘉珂JOICO”。
目前,欧莱雅公司已在彩妆、护肤品、高档化妆品、皮肤医学化妆品和专业美发数个领域,坐上中国市场的头把交椅。同时,欧莱雅也加大了本地化生产力度,据贝瀚青介绍,“欧莱雅男士护肤产品一半以上的销售量都是在中国产生”。去年11月,欧莱雅宜昌工厂扩建竣工,投产后将成为欧莱雅亚太区最大的彩妆生产基地。
公司财报显示,2013年,欧莱雅集团全球的销售收入为229.8亿欧元,同比增长为5%,而中国市场则连续第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3年在华销售总额达人民币132.8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0.2%。
“2014年,我们的目标是继续保持高于市场的增长速度,继续深耕低线市场,并挖掘数字化领域的潜力。”贝瀚青表示。
中国市场也依然被宝洁视作投资重点。“中国是我们在美国之外最大的市场,也将是宝洁全球投资的重点。”此前,宝洁大中华区总裁施文圣表示,全球裁员计划是宝洁全球生产效率方案的一部分,并不会影响中国的生意,只是不希望在组织内部有多余脂肪的存在。
(经济观察报 记者 万晓晓)
共2页 上一页 [1] [2]
青岛超市卖假冒“宝洁”遭举报 案件调查中
宝洁再爆“瘦身”传闻 广州总部多个部门裁员
日化巨头宝洁业绩不佳 被曝欲觅新掌门人
宝洁换帅寻逆袭 尴尬的营销模式难题留给谁?
宝洁二季度收入零增长 逊于对手联合利华
搜索更多: 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