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挣扎】:想过收购股份走上市之路 
  实际上,造成如今这个局面,顺峰并非没有挣扎的过程。在意识到这种制度开始出现弊端时,12年前,曾有股东提出转变,缔造出一段尝试转制史。 
  2000年初,在股东大会进行的年终总结上,顺峰药业公布以1:9.5的方式对内收购股权。以当时的物价来看,一元的股权赔付9.5元,也算一笔可观收入。然而,响应者寥寥,仅有几个人选择了出让。 
  回忆经过,冯炳林表示,当时顺峰的考虑主要是公司的股东人数过多,希望将人数优化,组成一个200人以下的股份公司,走上市之路。然而,400多名股东众口难调,此计划夭折。 
  而这一计划的夭折,也开始为日后的整体出售埋下伏笔。 
  最大股东仅拥有6%股权 
  尴尬董事长冯炳林: 
  “这是社会现实” 
  对于付诸10多年心血的企业走向转手之路,虽然仅拥有6%股权但却是最大股东的尴尬董事长冯炳林坦言,推动改革之路,异常艰辛。冯炳林说,感到难过,不舍得。面对即将迎来的新东家华润三九,他表示,顺峰已培育出知名的品牌,而继续走下去,必须从机制、体制同时改革,才能壮大。而通过这一转手,顺峰未来的发展空间可以更大。 
  尽管有外界多次建议,以该公司的资产状况,可以自己走向强大之路,甚至上市谋转型发展。对此建议,冯炳林只是摇头叹息,不愿再多说,仅仅表示“是这样的了,”并感叹:“这比较现实,社会现实。”在他口中的现实面前,顺峰的多名股东,也选择了这个现实,等待股权转手后的分益。 
  “我年纪大了,越来越没精力了。”他感叹,当年越是困难,越激励人心。在好的时候,人开始会有惰性。 
  【案例启示】 
  “作为伴随自己成长的一个本土企业,顺峰药业一直是顺德的荣誉和骄傲,而医药产业曾经是顺德的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这方面没有做得很好,确实很可惜”。 
  ——顺德民营企业投资商会秘书长李步新表达惋惜之情 
  并购提醒本土企业家 
  要注重公司股权治理 
  “走到这一步,真的很可惜。”对于顺峰药业面临被收购的命运,顺德区工商联(总商会)主席、广东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维满唏嘘不已。他说,顺德有不少民营企业家都一直关注着顺峰药业的情况,顺峰药业在企业转制后股权集中度不高,公司战略一直得不到小股东的认可,从而造成面临被外来机构并购的局面,作为与冯总(冯炳林)一同成长的本土企业家,“真的觉得很可惜,他们完全有机会做大做强。” 
  罗维满说,从科龙被海信收购,到顺峰药业即将被华润三九收购,一连串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并购案例,都给顺德本土企业家很重要的启发,那就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完善公司的股权治理结构,使得公司发展具有制度保障,再用以前的个人权威或者靠吃大锅饭的理念去理解公司的经营行为,是不可行的。 
  不过他也表示,出现股权分散的情况,主要是产权改革时代的产物,对于大部分由自有资本成长起来的顺德草根企业来说,这种情况并不普遍,“相反他们遇到的是股权过于集中的情况,要考虑的是如何开放的问题。”
  华润三九7亿“抢亲”顺峰药业 吓退对手 总投资3000余万 顺峰落户天津河东 搜索更多: 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