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
为何存在如此夸张的医疗“宰客”问题?监管是否到位?监管又面临哪些难题?截至半月谈记者发稿前,深圳市卫生监督局对此未予以回应。但记者了解到,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今年5月21日印发了一份文件——《深圳市严厉打击医疗机构医疗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方案》(以下简称《整治方案》)。
根据方案,在9月底前,全面排查全市医疗机构是否存在“医疗欺诈、强迫交易、诱导消费、强制消费”等情形,并对群众投诉、举报较多,问题较突出的医疗机构以及泌尿外科(男科)、妇科等专科领域进行“精准打击”。
深圳市卫计委在宣传《整治方案》时还列举了一个男科案例:住在深圳宝安的张先生在某民营男科医院治疗生殖器发炎症状,选择了激光包皮手术。手术途中,医生说张先生有“神经断裂”,推荐其做“生物膜”修复神经。身不由己的张先生只好在手术台上签了字。之后,医生又发现他有“睾丸积液”,最好手术取出。张先生称“没钱了”,但医生竟表示医院有一个“贷款”项目,患者可以按期付款。术后,张先生按照医生建议又接受了“太空舱物理治疗”,前后各项支出接近1万元。张先生说:“有这么多项目,应该提前跟我说清楚,让我自愿选择,而不是等我已经躺在手术台上、刀子动到一半了,才开始介绍治疗方案和价格。”
可见,像惠爱门诊部一样的“宰客”医疗机构并非个案。
《整治方案》叫停了嫌疑“宰客”的男科、妇科项目,要求规范一系列存在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的泌尿外科(男科)、妇科诊疗行为,暂停部分手术治疗,并规范物理治疗。
须加强监管、拓宽维权渠道
近年来,强监管虽已发力,虚假广告、医疗诈骗并未得到根治,始终蠢蠢欲动,伺机作案,如今更发展为手术台上强迫治疗。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就诊者往往无法辨别自身病情严重程度和诊疗方式妥当与否,而犯罪分子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利用信息不对称布下陷阱。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罔顾治病救人职责、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走上“邪路”。
对此,深圳大学医学部王军认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畅通医疗维权渠道。
深圳正在推行的《整治方案》除了提出规范诊疗行为、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规范医疗广告等具体举措外,还明确严格落实系统监管责任,对日常监管不到位,导致违法违规行为滋生蔓延的,实行责任倒查,严肃问责。
《整治方案》还提出强化社会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各医疗机构要将举报电话海报张贴在医疗机构门诊大厅、门诊各楼层、住院各楼层、电梯间等显眼位置。
此外,王军认为医疗诈骗和强迫交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现行的监管体制内,若患者自身未向监管部门举报,监管部门较难发现。“政府应当加强对大众基础医疗知识的教育。同时,就诊者也要在生活中注意学习和积累一些医疗知识,从而提升辨别能力,以免受害而不知。”
来源:半月谈 赵瑞希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中珠医疗豪购埋13亿商誉危机 补偿方陷困境难守承诺 图玛深维如何附能非公医疗? 西安食药监突击检查7家医疗器械企业 有企业器械“早产” 清鼻堂荣获“全国医疗器械行业质量领先品牌” 拉开“互联网+医疗”新形式,新疆医疗器材网正式上线 搜索更多: 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