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订网约车:
固定线路用户报价高
在针对用打车软件被“杀熟”的讨论中,王女士表示,她在上海生活,经常会使用打车软件D(以下称“D平台”),坐普通型的快车从飞龙饭店(仓场店)到嘉定北地铁站,这个固定路线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女士发现自己的车费在不断上涨。最开始,她以为是由于D平台的整体资费在上涨,直到有一次她和先生同时用各自的账号打车,她才发现她先生的车费要比她的低。
之后,就这条路线而言,他们多次验证过,在同一时间、双方都不使用优惠券的情况下,她先生得到的价格都要比她低。据她介绍,差距最大的一次是在某天的下午3点多,她的车费是16.6元,她先生的是14.8元。
晨报记者检索发现,在大数据“杀熟”的相关微博评论区中,多名网友讲述了和王女士类似的遭遇。
[业内说法]
一级价格歧视反映商家垄断性
在针对互联网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讨论中,有网友指出,大数据在卖方手中成了恐怖的技术工具,因为它帮助商家实现了经济学上很难实现的一级价格歧视。
“利用大数据,对每个人的消费能力进行评估,把价格卡在每个人刚开始敏感的点上,最大化压榨每一个消费者。”这名网友指出。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丛屹对这种说法表示认同,他认为,互联网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这个现象,基本吻合一级价格歧视的特征。
一级价格歧视,指的是商家有能力对每一个消费者制定一个量身定做的价格。实质就是,商家在摸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后,掌握了消费者愿意承受的价格,最终尽可能地侵占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
丛屹表示,可以说,是大数据技术帮助互联网公司实现了一级价格歧视。因为一级价格歧视原本多适用于俱乐部产品,比如美容院、高尔夫俱乐部之类。
“美容院给你做过一次检测后,会告诉你需要哪些产品,然后通过你的回应试探出你的支付能力,最后给出的所谓的定制套餐其实只是一个噱头,实际就是单独给你一个定价,完全侵占你的消费剩余,这就是生活中的一级价格歧视。”
他指出,这种情况原本只能应用于俱乐部性质的小群体,商家很难把一级价格歧视扩展到其他民众,因为识别成本会很高。
而互联网公司通过大数据技术,就可以对广大的用户实现一级价格歧视。互联网商家识别了用户的消费习惯、支付意图后,他们针对每个用户制定的价格,能够做到让用户觉察不出异样,但其实已经高于原有的价格。
丛屹进一步表示,这绝不是一种好的趋势,因为一级价格歧视反映出的实际上是商家的垄断性。商家是利用消费者对其的信任,乃至依赖,对消费者实行了一种差别定价,本质上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严格来说,商家的这种行为是违背《反垄断法》的。”
规避“杀熟”目前只能货比三家
丛屹指出,消费者如果想要规避这种大数据“杀熟”,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回归到传统的货比三家。
“因为商家就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他的依赖,消费者对商家越依赖,商家就越容易实现对消费者的信息锁定,但其实消费者是很容易打破这种依赖的。”
丛屹也有些无奈地表示,原本互联网产品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我们选择这个产品,是为了摆脱货比三家这种“菜场习惯”,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归这种传统做法。
大数据何以成为互联网商家手中宰割消费者的利刃?在有18年网络信息工程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张驰斌看来,因为网络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现在只要人们的行为涉及网络,个人信息就会无可避免地被大数据所收集。
他指出,大数据其实是个宽泛的概念。“比如你在某个网站浏览,这个网站的后台就会对你的所有行为进行记录收集。即使你没有注册会员,后台也会主动给你生成一个专属的身份代码。”
张驰斌进一步表示,主动收集用户数据只是大数据的一个小功能。通过后台的条件设置,系统还可以有条件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
对于互联网公司会对不同会员级别的用户进行差别定价的行为,张驰斌分析称,这是公司后台对用户数据进行了有条件的区别对待,属于公司的有意行为。
至于要如何去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张驰斌表示,这需要国家层面对大数据进行更细致的立法。“比如公司的大数据需要进行维护和修改时,需要向第三方提出申请,由第三方判断是否在合法范围内,并在第三方的监管下进行操作。”
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 宋奇波 吴艺璇 李东华 实习生 王凤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线下杀生线上杀熟,大数据的锅谁来背?
网络公司用大数据“杀熟”:酒店房价300元变380元
网络公司用大数据杀熟:酒店房价300元变380
去香港免费游? 广场舞理财小心“杀熟”
警惕“杀熟”飞单:银行高端客户和老客户成主要目标
搜索更多: 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