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国家层面暂无新能源车的评估标准出台,以车辆保值率研究见长的第三方评估公司精真估也表示,虽然一直在关注新能源车领域,但还没有关于其保值率及评估标准的研究成果。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二手车的交易量小、分布很不均匀导致尚无规律可循。
“可供调研的样本太少了。”精真估资深数据残值产品经理杨啸飞告诉记者,虽然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要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对已销售的全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运行安全状态进行监测,为每一辆新能源汽车产品建立档案,跟踪记录汽车使用、维护、维修以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情况。但这只是针对产品性能的跟踪,尚未包含价格因素。
回收有“痛点”
新能源车置换周期临近,打通流通渠道迫在眉睫
“现阶段新能源二手车市场供需关系还没建立,没有明显的利润点来支持专业公司运转。在市场空白期,汽车生产企业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给新能源的处置留好出口。”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
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汽车厂家推出了自有品牌新能源车回购和置换业务。但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却发现,车企的回收也存在诸多“痛点”。
北京地区多家比亚迪经销商4S店均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通知有这项业务,因为目前比亚迪的这一政策只在深圳试点,其他地区并未执行。
“想象很美好,实际操作却很难。”北汽新能源华北事业部总监许国庆进一步分析道,“比如一辆使用了24个月、六折回收的二手车,如果四折卖到三、四线城市,那两折的差价谁来承担?”十几万的新能源车即使四折出售也要4万—5万,和2万—3万一台的全新低速电动车相比,在三、四线城市根本没有竞争力。
近期北汽新能源也在各城市成立了分时租赁公司,可以消化部分二手车;还有一些企业订单,将二手车作为内部配车使用,但是这些渠道的消化能力毕竟有限。
“仅靠政策和车企是无法真正拉动市场的,只有消费者认可,新能源二手车交易才会活跃起来。”杨啸飞预测5—6年后,新能源二手车交易才会进入开始期,而非爆发期。
在许国庆看来,随着置换周期的临近,打通二手车流通渠道已是迫在眉睫,要解决目前的交易尴尬,恐怕还要从建立行业标准和提升产品性能入手。保值率的通行公式和电池损耗的折价标准对二手车交易至关重要,各大车企已在着手制定各自的评估、回收标准。“但更重要的还是应出台更具管理性和公信力的行业标准。”
来源:人民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悦达投资新能源项目遇坑 所购亏损资产三年未盈利 辉山乳业激进扩张:收购董事长名下资产 涉足新能源 五洲龙:新能源汽车触底反弹的背后 边缘车企华泰的上市逻辑:抓紧新能源汽车机遇期 上海普天9.7亿新能源合作项目资金短缺 追债前景不明 搜索更多: 新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