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热门资讯频道 >> 正文
金刚与电影中那些怪兽

  为什么是金刚这样的类人怪兽,而不是鲨鱼,在电影中不断满血复活?或许是它能承载更多的情感?

  李大卫

  1933年,深陷大萧条的美国人民终于发现,自己总算还没摊上天底下最倒霉的事。虽说这个最倒霉的事,可能只是想象,但能喘上口气总是极好的。

  那一年,自幼酷爱大猩猩的好莱坞导演梅里安·库珀,拍出了惊悚怪兽片《金刚》,并大获成功。在他小时候,家里长辈送给他一本关于非洲探险的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能够做出有趣作品的艺术家,往往一根筋,反复掰扯脑子里挥之不去的一个念头。成名之后,这个念头逐渐成形,最后制片人为他开了绿灯,接下去发生的,就是历史了。那头巨大的猿型怪物,劫持美女,攀上纽约刚刚建成的地标建筑帝国大厦,赤手空拳击落双翼飞机,这个场景从此牢牢地留在了公共记忆之中,成为经典的怪兽形象。

  《金刚》(1933年)剧照和很多经典作品一样,《金刚》问世之初,质疑的声音始终不断。被引用最多的批评,来自博尔赫斯。这位热衷描写迷宫的阿根廷诗人,认为影片笨拙可笑,缺少尺度感。那种笨拙的感觉,或许来自金刚机械呆滞的动作。这头巨猿的一举一动,全都带着定格动画的节奏。

  更广大的观众群忽略了影片里的种种缺陷。他们被影像的力量摄服,一种类人而超人的、不可驯服的力量,就像那个时代的灾难一样现实。当这种力量终于被战胜,人们得到了替代性的心理满足。这是一个类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但又不同于18世纪法国作家佳布丽尔·苏珊娜·巴铎·德·维勒诺芙的《美女和野兽》。后者笔下的怪兽是中咒的人类王子,最终被同样篡改过身份的公主驯化。而不能进入这一规训程序的金刚,最后只能被消灭。至于后来诸多与时俱进的改编版本,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该片同时得益于当时的技术进步。那是一个有声影片方兴未艾的时代,片中震耳的轰鸣,带给人们全新的观影体验。因此,《金刚》同时开启了好莱坞大片技术震撼重于人物阐释的传统。说到这一点,库珀拍摄该片之前,早已在怪兽片领域获得过成功,那就是改编自柯南道尔同名小说的《失去的世界》。

[英]阿瑟·柯南·道尔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对于国内读者,柯南道尔的名气主要来自福尔摩斯。然而他的查伦杰教授系列同样重要。他是一个性情暴躁的科学怪人,《失落的世界》系列的主角。至于故事的大背景,或许来自1852年为伦敦举办首届世博会而建造的水晶宫。近些年成为公众追逐热点的恐龙,被做成水泥雕塑,用来装点园区。流风所及,狄更斯也在《荒凉山庄》里用一头斑龙渲染气氛。半个世纪后,在《失落的世界》一书中,作者设想恐龙仍存活在世界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个角落就在南美洲。

  书中一批英国探险者,在那个“孤独大陆”屡经磨难,包括与原住民冲突,被翼龙攻击。当队伍困守断崖,领队提出把氢气注入恐龙的胃囊,制成气球,众人才得以逃脱。最终他们如期返航,还把一只翼龙幼雏带回伦敦。《侏罗纪公园》中某些元素的雏形,这里已经跃然纸上。迈克尔·克莱顿的恐龙小说续集取名《失落的世界》,正是在向祖师爷致敬。

  《失落的世界》(1925年)海报就像对所有的怪兽一样,人们对恐龙的兴趣,不仅在于其兴,也在于其亡。传统的说法是,这些呆滞的巨兽在生存竞争中,败给了聪明灵活的哺乳动物。卡尔维诺在小说《宇宙连环画》里,写过一头大灭绝后幸存的恐龙,混入一群新兴的哺乳动物里,成了饱受冷眼的怪物和受气包。那些历史的宠儿,年复一年地重复一个反恐龙战斗故事,好像他们从来就是战无不胜的优良物种。一些科学家始终质疑这一说法。美国古生物学家巴克的一系列言论,引发了波及至今的“恐龙复兴”。他一反达尔文主义的解读,把恐龙描述成高智能的恒温动物,彻底推翻了它们笨拙呆滞的传统形象。

  几乎同时,美国地质学家阿尔瓦雷兹在意大利做野外考察时,发现岩层中的金属铱含量,明显超过地表平均值。很快世界各地都发现该地层铱含量超标。这种亲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稀少,大多来自地幔,以及陨落地面的陨石和彗星等。他推论六千五百万年前,一个巨大的外来星体曾撞击地球。飞来横祸引发毁灭性地震、飓风、海啸,以及全球性火灾。全球生物减员过半,并由此重新洗牌。

  恐龙的退出,为哺乳动物的发展,带来亿载难逢的机会。这个弱小种群,被长期排挤在生存舞台边缘,从未显示出竞争优势。它们捕食昆虫和软体动物,而后者依赖土壤中的腐殖质就能存活。寒酸的食谱让那些毛茸茸的惊慌小兽,在危难中觅得一线生机。在这次生物史上意义重大的兴亡更替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天意,而非强者胜出的达尔文主义逻辑。正是这些思想,构成了《侏罗纪公园》系列小说及影片的基础。

  然而对于公众,卖点永远不会是这些科学知识,而是视听效果。新片祭出的的秘密武器,是一头经过转基因的不败王龙(Indominus rex),攻击力让霸王龙相形见绌,背部还有盾甲防护。这项穿越地质时代的生物工程,也把6500万年前的病毒带到现代;一旦流行,整个人类即将灭顶。

  像原著一再强调的,混沌是世界的本质,任何过于复杂的系统都将出现预期之外的事故,然后是全面失控。“蝴蝶效应”在这里成了“墨菲定律”的另一种表述。战力无穷的人造怪兽从囚禁中“如期”意外逃脱,接着是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灾难。大批翼手龙从天而降,攻击惊恐万状的逃窜游客,比希区柯克的《鸟群》更刺激。剩下的是危机管理,以及伴随而来的动作场面。

  一支雪藏的秘密部队投入战斗。那是专门训练过的几只速盗龙。这种白垩纪的灵巧动物,当年在《侏罗纪公园》中,有过霹雳娇娃式的表演(主题公园的恐龙均为雌性,以免其自行繁殖,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们和鸟类有着进化意义上的亲缘关系,还有狼群般的社会组织能力。但在新片中,它们却保持了早期影片中蜥蜴般的外型,不像大量化石已经证明的那样,全身披覆漂亮的羽毛。很多专家为此提出抗议,然而票房做出了违背他们看法的证明,就像去年的美国大选。

  《侏罗纪世界》中的不败王是生物工程的结果,也是一头古生物版弗兰肯斯坦式怪物。这类故事的背后,经常是一种炼金术式的世界观,还有人类操控自然的冲动。1814年,年轻的玛丽·雪莱随诗人老公,以及拜伦等一行人旅行到瑞士,一路讨论当时非常新潮的加伐尼的生物电理论。这个波伦亚大学的解剖学家在解剖青蛙时,偶然发现了肌体痉挛并出现电火花的现象。这个发现不但启发了伏特的电学研究,也赋予现代科幻小说最初的灵感。他工作过的解剖台至今还在波伦亚大学,老校园门前的广场也以他命名。

  波伦亚大学是欧洲第一所大学,创建于11世纪,但丁、伊拉斯谟斯、彼得拉克、哥白尼、丢勒、马可尼、艾柯这些人物,曾经在这里执教或是求学。中世纪的古老大厦难免幽魂出没的诡异气氛。解剖台上的尸块被重新拼合,再通过电击重新激活,创造出设计过的新人。这是工业化早期,知识分子想象中的黑科技。玛丽·雪莱的贡献,是探讨了和技术相关的伦理问题。对于严肃的科幻文艺,这是刚需。

《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剧照

  大众文艺则简单得多。《弗兰肯斯坦》多次搬上银幕,突显的也是特效造成的视听刺激。然而技术的进步又为表现心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人物表情的复杂化,包括猿类人物的表情。布勒的小说就被多次改编,影片中融入了不少严肃的内容。

  皮埃尔·布勒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恐怕不多,虽然《桂河大桥》就是从他的小说改编的。二战爆发后,这个法国人在东南亚赶上本土沦陷,于是加入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兰西,为中国、缅甸的抗日活动提供援助,后来被忠于维希政府的殖民当局捕获。战后他根据被俘后的苦役生活写出的小说轰动全球,电影改编版得过奥斯卡奖。但他更重要的作品,却是1963年的《猿星》。这是科幻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猩球崛起》便是该书的改编之一。

(法)皮埃尔·布勒/孙凯/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小说的背景是未来:一对夫妇随几名宇航员,在太空深处一个行星登陆。那里很像地球,甚至还有人类,只是那些本土人极为原始,而且是被奴役的种群。星球的统治者是建立了复杂都市文明的类人猿,内部又有印度种姓制度般的分工——政客是颜色较浅的黄猩猩,大猩猩当武士,体格居中的黑猩猩则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

  这里的灵长类进化,和地球上的表亲采取了不同的路径。而在这个猿类领导的反乌托邦,人类被猎杀,或被关进动物园。小说主人公于利斯被押送到一个科研机构,接受巴甫洛夫对狗做过的条件反射实验。黑猩猩科学家确信他具有高度智能,应该给予自由和优待,而掌握最高权力,笃信保守意识形态的黄猩猩,拒绝承认人类拥有智能,而且将于利斯视为潜在威胁,下令予以毁灭。但英雄不死,他携带妻儿找到一艘飞船,逃离猿星,返回地球。

  然而“天上方一日,下界已千年”。于利斯返回的不是故土,而是一个七百年后的世界。此时的巴黎也已落入猿猴统治,和于利斯逃离的类地行星一样。唯一的退路是驾驶飞船逃回太空。茫茫黑暗中,他像被困孤岛的水手那样写下这番遭遇,装进漂流瓶,抛入宇宙。瓶子落到两个巡航的猿类科学家手中。他们读完故事,认为纯属恶搞——就凭人的智力,也能编出这样的故事?

  人类还真编出不少这类故事,提醒同类科学及理性的傲慢何等愚蠢。站在自然史立场上,人对世界的统治也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试想一下恐龙未曾灭绝的情景吧。

  美国制片人雅各布嗅到了小说的银幕价值,可惜公司却看不出这样一部影片的盈利前景。为降低预算,剧组把片中的猿类文明降到非常原始的程度。这个权宜之计本来是为避免搭建复杂的都市背景,节约资金,却营造出核战之后启示录般的洪荒效果,别具冲击力。主要人物也从法国人改成了美国宇航员泰勒,由查尔顿·赫斯顿担纲。这是卡斯中唯一的大牌。导演则选用了名不见经传的沙夫纳。他由此走红,随后执导了《巴顿将军》。

《人猿星球》(1968年)剧照

  《猿星》于1968年初由20世纪福克斯发行。对手米高梅也推出了太空巨片《2001年,宇宙大回程》。这个成本不高的影片公演后,意外收到公众热捧。一个人类被打入底层,忍受猩猩统治的故事,恰好折射出一个恐慌时代人们普遍的无力感。在片尾,泰勒从猩猩手中逃走,找到一个着陆点,却意外看到自由女神像的残迹。他们迫降的地点不是外星,而是地球。他在外太空巡游时,家园早就毁于一场核战。

  就在那年,越战导致政府开支剧增,一架载有氢弹的B-52在格陵兰坠毁,引发核恐惧。影片上演第二天,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遇刺身亡,美国各主要城市爆发黑人暴动。当时西方世界遭遇的全面社会政治危机,规模和深度远非2008年以来的经济萧条能比。而这,也正是他们展示文化活力的契机。前些年常说的“软实力”,往往是在一种文明面临全面挑战而不是顺风顺水的时刻得到证明。

  《猿星》的一个创新,是语言能力的拥有,成了故事的关键。这里,外星人类没有语言,说话是猩猩的专利。语言素为人类自外于动物界的论据。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这是他公知身份之外的正业)认为,语言能力为人类先天所独有。这一论断并非毫无争议。

  1973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赫伯特·特雷斯决定通过实验,检验一下这个理论。他的研究小组选中一只出生两个星期的黑猩猩幼崽,从母亲怀抱中带走,寄养在纽约一个富有家庭,还起了个名字叫尼姆·猩普斯基,和乔姆斯基谐音。这项实验曾被广泛报导,后来又被英国导演詹姆斯·马什制作成纪录片《尼姆计划》。本片和《猿星》前传《猩球崛起》同期上演,也在媒体上引起热议。

《尼姆计划》剧照

  加入人类社会的尼姆受到过份溺爱。这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彻底搅乱了“养父母”的生活,尤其是他们的性生活,也弄坏不少家当。长大后,它又被关进研究中心上学,学校软硬兼施向它灌输哑语,通过手势和人交流。它学会过一百多种手势,能够表达“香蕉尼姆吃”这样的意思。它不会按照句法原则组织手势,经常给出“香蕉吃我尼姆”这样的表达。这个结论显然带有英语中心论的嫌疑。

  由于经费来源枯竭,这项研究就此了结。“退休”后的尼姆又被送往一家药物研究中心,成为另一项血清研究的受试对象——类似《猩球崛起》中凯撒的命运,这是另一个巧合,最后由动物保护人士它买下,终老于德州一座牧场,享年26岁,寿命远低于野外同类。

珍妮·古道尔

  不管黑猩猩的语言能力如何,它们起码是有感情的动物。根据珍妮·古道尔的野外观察,黑猩猩之间拥抱、亲吻、勾肩搭背,甚至用咯吱的方式逗闹,非常类似人的行为,而且个性差异很大。《侏罗纪公园》的作者克莱顿,写过另外一本科幻小说《刚果》。书中一只同样被人类驯养,接受语言训练的黑猩猩,后来在非洲扮演了同类和人之间的翻译。就像《侏罗纪世界》的男主角,多少也在人和速盗龙之间,扮演着译员的角色。

  伴随着翻译,结果或许是将怪兽去他者化,或许是更精密的控制。叙事中,怪兽的命运,当在两者之间。而完全冷血的类型,像斯皮尔伯格早期作品中的鲨鱼,虽也创造过历史,却多年未见满血复活的迹象。

《侏罗纪世界》剧照

搜索更多:

东治书院2023级国学综合班学费全免!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学习易经,才不踏入误区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