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数字证实中国电影市场困局
《北京青年报》指出,票房下滑的导火索是电影票补的退潮。去年暑期档,正值各大电商建立票务平台的旺季,烧钱式的票补带动了电影消费。
到了今年,票务平台格局初定,几家票务网站都不愿意在票补上投入太多弹药——毕竟,中国电影产业还处在比较弱小的状态,利润本来就小,长期“票补”并非良性的商业模式。但是,票补一撤,电影的吸引力立刻下降。
IP电影明显后劲不足。中国电影目前IP大行其道,改编潦草。但经过市场检阅与时间沉淀,前两年几近疯狂的IP电影今年很是暗淡:脱胎于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的电影《极限挑战之皇家宝藏》,以及《好声音为你转身》、《我就是我》、《舌尖上的新年》都在票房难有作为,综艺IP电影或许就此难有下文。
改编自韩寒小说《长安乱》的IP电影《喜乐长安》仅仅几日游就悄无声息地下线,票房最终定格在184万。近期上映的《盗墓笔记》虽取得了相当高的票房,但影片的口碑和评价两极分化,诸多差评显示了创作的低级与粗劣,无非是借助原著的知名度再加上当红小鲜肉的配合,而剧本创意、故事打磨上看不到任何新气象。这些都说明,脱离了创作的基础,缺乏了细腻故事的填充,IP就是泡沫,甚至,是一个毫无支撑的陷阱。
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遭受资本的捆绑。资本对短线牟利的追求,使得电影创作缺失了情怀,几乎已经变异为工业流水线上、冰冷零件组装起来的无情器物,唯一的目标就是到市场上找到一个噱头去贩卖。一个例子,在90后年轻观众成为观影的主力之后,青春片就成了各大电影公司的票房杀手锏。无论剧情多么幼稚荒唐、价值观有多么低俗扭曲,这类电影一旦出现,再配上小鲜肉们面无表情的脸,就会让一批粉丝甘心买票涌入影院。跟风、靠小鲜肉吸引票房,已经成为创作上的铁律和桎梏。(来源:华尔街见闻) 共2页 上一页 [1] [2] 国庆档14部电影抢票房 将影响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 淘票票晒暑期成绩单:票房约30亿 没考虑盈利 中秋档国内票房收入同比下滑近16% 影迷忙着挣钱买房? 电影市场疯牛转慢熊:中秋票房降16% 或因影迷忙买房 中秋档电影票房报收5.09亿不及预期 搜索更多: 票房 |